春節期間,杭州科技企業火熱出圈,當下,杭州正以開放的營商環境、精準的產業政策和完善的人才生態,為AI時代的創業者們構筑黃金賽道。2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贏在AI+》首屆未來營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正式開營。 這是一個為優秀人才、創新技術提供展示的平臺。經過11場線下路演、1場線上路演的精彩角逐,百位AI創想者從700多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贏在AI+》未來營,彰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匯聚科技與商界頂級資源 記錄智能時代偉大變革 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贏在AI+》邀請院士專家、行業領袖、知名投資人等組成“AI智庫團”,全程為參賽企業保駕護航。活動現場,“AI智庫團”成員代表真摯寄語創新企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表示,“贏在AI+”,我們如何贏?人類如何贏?讓我們將激情和心跳化作一次次數據脈沖,以0和1的純粹形態留下關于未來的思考軌跡。 活動現場還啟動了“《贏在AI+》創投行動”,由弘毅投資、東方富海、洪泰基金領銜的“AI創投團”通過構建“百億AI資源包”基金池,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與資源對接,助力優質AI項目的落地與發展,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弘毅投資總裁曹永剛表示:“我們將聯合《贏在AI+》,以‘不設對賭、不追風口’的底氣,陪伴企業跨越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死亡谷’。”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瑋呼吁同行,“把‘真金白銀’投向‘真場景、真需求’,讓AI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盛希泰提出:“洪泰將聯合《贏在AI+》打造‘AI創投專項基金’,為早期項目提供‘資金+導師+數據’的三重火箭推力。” 百位AI創想者集結 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人工智能+”催生并引領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贏在AI+》貫徹中央精神,秉持“為未來的企業,尋找企業的未來”核心目標,匯聚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等,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一種新的機制和平臺,進一步尋找、孵化和塑造未來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展現AI領域的創業過程,助力推動優質AI項目的落地,號召更多人關注并參與AI產業的創新發展,見證智能時代的偉大變革。 活動現場,從路演中脫穎而出的百位AI創想者正式集結,暢談企業愿景,分享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理念。作為未來營最年長、最年輕的成員,61歲的彼合彼方機器人創始人張明路與24歲的智子引擎的聯合創始人何小龍分別闡述了智能時代的美好圖景。張明路表示:“無論是60歲還是20歲,只要我們保持對未知的敬畏、對價值的堅持,AI終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共行者’。期待與大家一起,用技術之光照亮‘最后一公里’,創造未來!”何小龍則分享自己的創業信條:“在AI領域,年輕是一種責任,而非資本。因為我們肩負著創造比自身壽命更長的智能生命體的使命。” 據了解,《贏在AI+》由10期項目展演和1期盛典晚會組成。每期節目將聚焦一個“AI+”垂直領域,挖掘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點,由院士、科學家、企業家組成的“AI智庫團”,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行業經驗,為創新項目提供寶貴的建議,同時,節目也將為百位AI創想者提供算力券、創新券等多項資源支持。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專項政策 最高給予1億元資助扶持 活動現場,AI創想者、同時也是扎根于杭州多年的犀牛醫療CEO墻輝說,受益于杭州的創新沃土、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發展步履不停,“我們邀請各位到杭州一起發展。” 墻輝的話得到了眾多參與者的認同。活動所在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是浙江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精神,建設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的重要抓手,是舉全省全市之力打造的高能級科創平臺。 近年來,大走廊持續挖掘科技創新潛在優勢,放大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特色優勢,加快形成了高質量發展勝勢,打響了“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等金名片。 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主任孔春浩表示,大走廊秉承“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服務理念,進一步濃厚創業氛圍,“最近熱議的杭州六小龍,游科互動、云深處、強腦科技等半數崛起于大走廊,每年大走廊誕生企業主體數超1萬家,累計超14萬家。” 活動現場,孔春浩表示真誠歡迎身懷絕技、胸懷抱負的人才團隊來杭州大施拳腳、大展宏圖,為此,大走廊特別制定了“七個一”的專享政策,給予大賽獲獎項目頂尖人才團隊最高1億元的資助扶持,“期待百位創想者能夠優先選擇杭州、落地杭州、成就杭州,一起讓‘AI創新創業力量’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源源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