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會上,一臺人形機器人在現場表演。新華社發(王翔攝)
身高170cm、體重75公斤,具備語言、視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能力,手指靈活伸握、可自主完成工業生產領域的物料揀選和轉移任務……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埃斯頓的展臺,其首臺人形機器人Codroid 01首次亮相。據了解,Codroid 01全身最大自由度共44個,核心零部件全部自主研發,單臂負載5kg、步行速度可達5km每小時。
埃斯頓酷卓CTO臧家煒博士告訴記者,Codroid 01 全身共44個自由度,且配備有靈巧手。“機器人靈巧手可以直接執行任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了靈巧手,就能完成許多復雜、精細的任務。工業制造、危化品生產等將成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優先場景,這些‘機器打工人’將從提高重復性勞動的效率和精度、減少安全生產隱患等方面賦能實體經濟。”
節卡人形機器人JAKA K-1也首次亮相本屆工博會,該機器人高1.8米,全身具備29個活動關節(不包含靈巧手),雙臂共有14個自由度,7軸擬人構型進一步提高靈活性和敏捷性。
為何這些工業機器人的佼佼者們紛紛踏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對此,節卡機器人首席工程師華磊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掀起一股技術熱潮,這給協作機器人的下一步研發與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新思路。”在華磊看來,協作機器人企業在關節零部件等硬件產業化基礎、控制軟件、末端接口技術等方面有著一定積累,在技術產品化的階段,協作機器人企業可為初創企業和高校院所提供軟硬件支持。
全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今年5月已經在上海浦東揭牌。今年工博會上,其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青龍”也有亮相。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市場總監楊正葉表示,當前創新中心已經聯合諸多人形機器人的企業通過訓練場不斷提升人形機器人的能力。
所謂訓練場,是數據生產和數據規模化場地。這里會模擬真實的應用場景,建設實時標定系統、控制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和數據反饋系統,幫助人形機器人不斷熟練場景應用。“人形機器人的上下游企業也深度參與進來,根據場景需求,做定制化的軟硬件生產。我們希望盡快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某些場景的應用普及。”
“國產化”有看頭 推動我國制造業不斷升級
今年的工博會上,國產化同樣也是關鍵詞之一。從工博會來看,國內制造業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已步入“深水區”,不斷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轉型。
“將A處所有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小方塊移動到B處,并整齊堆疊。”在東土科技展區,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對著眼前一臺機械臂模樣的工業機器人發出指令,“聽懂”了指令的機器人能夠將不規則散落在載物臺上的小方塊,根據不同顏色和形狀大小,“思考”后碼垛整齊。
據悉,“聰明聽話”的工業機器人底層,應用了東土科技自主研發的工業操作系統——鴻道操作系統(Intewell)。據展區負責人馬璞介紹,類比于手機、電腦的桌面操作系統,工業操作系統也是工業領域各類軟件的基礎。目前,鴻道系統已應用于芯片、飛機、高鐵、電網、機器人、數控機床、汽車電子等領域。
人工智能的賦能,讓操作系統擴展應用便利度大大提升。過去,為了調動機器人工作,需要進行復雜的代碼編寫、運動控制、機器人工作流程設計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引入人工智能后,過去需要專業工程師對機器人進行3天左右的開發工作量,現在僅需5到10分鐘就能完成,讓一線工程師從繁雜的編程、開發設計中解放出來。”馬璞稱。
上海磁瀚裝備展出的磁孤焊自動化焊接系統,同樣是自主研發與生產。公司總經理尹凡介紹,該裝備系統可以實現異型、異性材料的高質量焊接應用,其技術應用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多年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