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阪大學研究人員在《先進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關于磁阻RAM(MRAM)設備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用于MRAM設備、具有低能耗數據寫入的新技術。 在當前的主流存儲器技術領域中,傳統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存在諸多局限性,例如雖然讀寫速度快,但功耗較大、存儲容量低、成本偏高,并且在斷電情況下無法保存數據,這使得其使用場景受限;而NAND Flash存儲器的讀寫速度較低,其存儲密度明顯受到工藝制程的限制。隨著科技發展,為了突破DRAM、NAND Flash等傳統存儲器技術的局限,存儲技術不斷創新發展,新型存儲技術逐漸受到廣泛關注。 磁阻RAM(MRAM)便是眾多新型存儲技術中的一種具有潛力的類型。與傳統RAM相比,MRAM具備多種優勢,像非揮發性(能夠保存數據而不需要持續供電)、高速運行、存儲容量具備增長潛力以及耐用性有所增強等。然而,MRAM設備也面臨著一些技術挑戰,其中降低數據寫入過程中的能耗尤為關鍵。 大阪大學研究人員提出的這項新技術為解決MRAM設備寫入能耗問題帶來了新的可能。目前,現有的MRAM器件大多需要電流來切換磁隧道結的磁化矢量,這一過程類似于DRAM器件中切換電容器電荷狀態的操作。但在數據寫入過程中,由于需要較大的電流來切換磁化矢量,這必然會產生焦耳熱,從而消耗大量能量。而大阪大學的研究成果是開發了一種用于控制MRAM器件電場的新元件。 這種新元件的關鍵技術是一種多鐵異質結構,該結構的磁化矢量能夠通過電場進行切換。其中,異質結構對電場的響應可通過逆磁電(CME)耦合系數來衡量,數值越大意味著磁化響應越強。研究人員之前的研究中,曾報道過一種多鐵異質結構,其CME耦合系數超過10⁻⁵s/m。不過,這種結構中的鐵磁層(Co₂FeSi)部分存在結構波動,這一波動使得實現所需的磁各向異性變得困難,進而阻礙了可靠的電場操作。 界面多鐵性結構示意圖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發了新技術,在鐵磁層和壓電層之間插入一層超薄的釩層。通過插入這一釩層,能夠實現清晰的界面,可有效地控制Co₂FeSi層中的磁各向異性。此外,這種改進后的結構,其CME效應所達到的值大于不包含釩層的類似設備所達到的值。而且研究人員還證明,借助改變電場的掃描操作,能夠在零電場的情況下可靠地實現兩種不同的磁狀態,即在零電場下有意實現非易失性二元狀態。 鐵磁 Co2FeSi 層/原子層/壓電層界面的原子圖像。左側的結構使用 Fe 原子層,而右側顯示的 V 層清晰可見,促進了上方鐵磁Co2FeSi層的晶體取向。 這一研究成果表明,通過精確控制多鐵異質結構,能夠滿足構建實用的磁電(ME) - MRAM設備的兩個關鍵要求,也就是具備零電場的非易失性二元狀態和較大的CME效應。如果這種基于電場寫入方案的MRAM設備能夠成功實現商業化生產,將有可能為傳統RAM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這對于推動存儲器技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型存儲市場主要側重于低延遲存儲與持久內存方面,雖然在性能等方面展現出潛力,但還不足以替代DRAM和NAND閃存占據的主流市場地位。不過,隨著5G時代的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應用市場不斷拓展并對存儲器提出多樣化需求,同時傳統存儲器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新型存儲器在未來的市場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