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在臺北舉行的天下經濟論壇上發表了一場引人深思的演講。米勒教授在演講中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推動全球半導體競爭態勢發生深刻變化,將傳統的芯片之戰轉變為更為廣泛的“云之戰”。 米勒指出,盡管人工智能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其對傳統擴展方法的挑戰已經日益明顯。傳統的AI擴展方法依賴于越來越大的數據集和越來越強的計算能力來訓練模型,然而這種方法的收益正在遞減。米勒解釋道,擴大預訓練規模已經達到了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這給依賴AI的巨頭企業如Nvidia、微軟、谷歌和臺積電等的未來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 米勒進一步提到,2024年GPT-5未能如期發布,以及2025年其能否問世的不確定性,凸顯了這一轉變的趨勢。OpenAI、Anthropic、Alphabet和Meta等主要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在重新評估傳統擴展模型的可行性。如果擴展定律確實“失效”,其影響可能包括對大型數據中心需求的減少以及人工智能開發經濟的轉變。 另一個新興趨勢是“推理時間計算”,這種方法優先考慮推理過程而不是速度。與當前的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不同,推理時間計算強調推理過程中計算密集型的后端處理。米勒指出,這種轉向可能重塑人工智能的貨幣化和商業戰略。 在演講中,米勒還特別提到了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態勢。面對美國對先進芯片的限制,中國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優先考慮效率而不是原始規模。米勒引用了開源的中國LLM DeepSeek作為例子,其訓練成本僅為ChatGPT的1%,同時保持了競爭力。這一趨勢標志著一個競爭新時代的到來,競爭的重點是創建能夠用更少的芯片實現更多功能的算法。 米勒還預測,隨著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中國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開發出一種可用的極紫外(EUV)光刻工具,這將大幅縮小中美在芯片制造領域的差距。然而,他也強調了提高全球制造能力以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性。 在談到臺積電時,米勒表示,作為一家價值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臺積電可能面臨反壟斷審查和地緣政治風險。他指出,在西方旨在遏制中國技術主導地位的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國內傳統芯片市場與全球市場將進一步分化。 米勒的演講強調了創新和戰略遠見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性。無論是通過推理計算、高效算法的突破,還是地緣政治策略,芯片戰爭正在演變為人工智能時代爭奪技術和經濟霸權的更廣泛競爭。從芯片之戰到云端之戰的轉變不僅凸顯了技術風險,也凸顯了將決定未來十年全球競爭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復雜性。 在全球科技發展的進程中,AI發展牽動的不僅僅是芯片本身,更是一場圍繞云服務的廣泛競爭。這場競爭涉及到技術、商業、地緣等多方面的復雜因素,其發展態勢將對全球科技產業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