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之家 7 月 14 日消息,立陶宛基因科技公司 Genomika 聯合考納斯理工大學超聲波研究所 (KTU URI) 等合作伙伴,正在推進名為“DNA 微型數據自主歸檔工廠”(DINAMIC)的項目,目標是在三年內研制出以 DNA 為存儲介質的新型數據存儲器。據考納斯理工大學發布的消息,全球范圍內都在尋求“可靠、高密度、可持續且經濟實惠的數據存儲解決方案”。 DINAMIC 項目獲得了歐盟委員會創新委員會 (EIC) 先鋒計劃的資助,該計劃旨在幫助企業開發顛覆性的新技術。Genomika 創始人之一 Ignas Galminas 表示,DNA 存儲不僅可以解決空間問題,還能減少數據中心冷卻的用水量,降低對用于制造固態硬盤 (SSD) 的稀土金屬的需求,并提高數據歸檔的可靠性和長期保存能力。 2023 年,全球數據總量達到了驚人的 120ZB (IT之家注:Zettabyte,相當于 12 億 TB),足以填滿 1.5 億個 8TB 的 M.2 NVMe SSD。隨著人工智能數據處理呈指數級增長,預計這個數字每年還將增長超過 20%。這意味著我們亟需找到一種方法來長期存儲所有這些數據,而不用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數據中心。 “在這樣一個全球數字化的社會里,每年都會產生和使用越來越多的數據,” KTU URI 主任 Renaldas Raišutis 教授表示,“傳統的存儲中心消耗了全球 1.5% 的電力,每年排放 2 億噸的二氧化碳。” DINAMIC 項目將目光投向了 DNA 這種含有生命遺傳指令的生物分子,希望借此解決數據存儲難題。該項目旨在構建一種新型存儲驅動器,利用 DNA 的四個堿基 (C、G、A、T) 來替代現有的 0 和 1 的存儲方式。 “DNA 存儲庫的一大優勢在于其可以在極小的空間內存儲大量信息,這比傳統的數字存儲介質要緊湊得多。此外,DNA 在長期信息存儲方面表現出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Raišutis 教授補充道。 Genomika 聯合創始人 Lukas Žemaitis 博士也表示,DNA 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和優化,天生就適合存儲信息。隨著人類步入信息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借鑒大自然的力量來為己所用。 DNA 數據存儲可能會首先應用于醫療領域,因為醫療數據需要在患者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存儲和調取。然而,這項技術還有更大的潛力,它還能幫助企業降低功耗和數據存儲的冷卻需求,從而顯著減少碳排放。 需要注意的是,三年的研發時間只是一個預估,項目在推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