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包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移動終端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作為移動終端核心的移動終端芯片產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產業機遇。部分市場機構預計,在未來五年內,該產業將保持20%的年增長率,市場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擴大。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國產廠商在移動終端芯片的研發和制造方面,除了代工賺取極低的勞務費外,幾乎沒有話語權。對此,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向記者表示,目前的情況對國內廠商十分不利,如果不在移動終端芯片產業占據一席之地,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競爭中,國內整個產業很有可能再次被邊緣化。 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的數據,201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4.72億部,較2010年的3.05億部增長55%;到2015年則會翻番至9.82億部。市場情況顯示,移動終端高增長趨勢已經確立。 工信部數據則顯示,國內移動終端市場也在快速成長,2011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數據顯示,手機出口超過200億美元,同比增長42.4%,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22.8個百分點,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智能手機,如中興和華為推出多款智能手機。 調查機構Prismark則預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從2010年到2015年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7%和53%,是整個消費電子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對此,倫敦花旗銀行分析師梁嘉向記者介紹,以上述數據測算,到2015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將有望分別達到九億部和兩億5000萬部,這意味著到2015年,移動終端芯片的市場需求將達到驚人的11億枚左右,其數量約為2010年的兩倍還多。 摩根士丹利的預測更為樂觀,認為除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外,到2015年還將出現車載移動終端和其他各類新型便攜式移動終端。屆時,市場對相應的移動終端芯片需求將會進一步加大,而相關市場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梁嘉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終端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各類設備的移動化將是大勢所趨,這會對移動終端芯片的需求水漲船高。另外,芯片的研發生產是移動終端的核心所在,因此可以樂觀地預計,未來該產業將會迎來新一波產業機會。 產業鏈被國外廠商把持 盡管移動終端芯片產業前景廣闊,但有業內人士和專家卻向記者表示,該產業的前景對國內廠商而言并不樂觀。主要是整個產業鏈被國外廠商把持,國內企業目前位于產業鏈最下游,只能扮演代工生產者,以賺取微薄的利潤。 中興通訊研究部研究員邱昊向記者介紹,目前國際各大移動終端設備生產廠商所采用的芯片,主要來源于高通、德州儀器、三星、ARM和Marvell等少數幾家廠商。特別是高通、德州儀器和ARM三家公司所占據的市場份額超過了60%。 邱昊介紹,在目前全球移動終端產業格局中,歐美廠商仍占據絕對的主導,掌握著設計研發的核心技術,因此把持住了產業鏈,并占據了產業中的高附加值環節。 而我國終端芯片產業在全球來看,仍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一些有能力的企業通過購買技術授權或對芯片進行二次開發和集成,在產業鏈上分得一杯羹,而技術能力差的企業,只有淪為國外廠商的代工廠。 記者根據業內人士指點,詳細查閱了2011年來各大移動終端廠商推出的移動終端的技術細節。結果顯示,包括華為、中興、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愛在內的廠商生產的移動終端中,超過80%使用了高通、德州儀器和ARM的芯片,剩下的則使用了Marvell和三星等幾家廠商的芯片。 IDC報告顯示,目前移動終端產業鏈中,移動終端芯片的研發生產,占據整個移動終端生產和銷售環節利潤的20%左右,而高通等公司通過專利授權生產,利潤占比竟高達40%。而生產企業利潤占比相對較低,一般僅在10%左右,特別是像一些國內的代工廠,利潤占比在5%以下。 對此,華為研發部研究員劉暢向記者介紹,移動通訊業和互聯網產業都起源于歐美。相應的,歐美廠商在芯片的研發和生產上都具有先發優勢,特別是一些產業標準都由歐美廠商主導。所以,目前很難打破歐美廠商對移動終端芯片產業的壟斷。 4G將成超越契機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隨著4G時代的日益臨近,我國廠商可以借此實現對歐美廠商的超越。一方面,目前我國4G標準TD-LTE方案已經成為國際4G候選標準,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國內廠商已經形成了相應的產業聯盟,具備了較強的研發生產能力。因此,未來實現對國外廠商的趕超,不是沒有可能。 大唐電信市場總監徐敬濤向記者介紹,如果TD-LTE最終成為國際4G標準,國內的移動終端芯片產業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大唐電信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產業話語權,甚至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國內設備制造商將不再需要向高通等國外廠商繳納巨額的專利費用,還可以用相關技術和國外廠商進行技術交換或者合作,確保企業處于競爭中的優勢位置。 華為商業解決方案部部長李常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TD-LTE成為4G國際標準,國內企業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占據大量的市場份額,并有望改變國外企業主導國際市場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