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網文章“老外眼里的華為海思”一文中,有一句評論很能引起思考:(中國)已經有太多的公司試圖拿出一個自己的CPU設計,但很少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為什么他們需要它。其實據我了解這是一個困擾中國IC設計20多年的老問題了,但很少有中國人自己討論。 20多年前就有一家中國公司開始設計一種針對某計算機語言的CPU,還曾經轟轟烈烈,開了不少鑒定會和發布會,業績斐然。“針對語言的CPU”,聽起來怪怪的,那用什么指令集?用什么操作系統?反正好歹也算是個理由吧!雖然所針對的這種語言已經鮮被使用,這家公司也及時識實務地“轉身”為設計運行某種指令結構的CPU。 至于國家支持的CPU設計項目,當然最常見的理由莫過于“填補空白“了。同是在20多年前,我就親耳聽到一位頂級權威領導,”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們要設計4萬門規模的RISC芯片!”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一種當時挺新潮的體系結構提法。但以我的愚頓和無知,當時無論如何也難以領悟RISC與”4萬門“規模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填補空白“看起來是一個重要和合理的理由,不論從打破禁運和有利于商業競爭,還是象863項目那樣”保持跟蹤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可惜863并沒有CPU設計的項目)。但是如果”設計“僅限于RTL描述,邏輯綜合和FPGA/PGA實現,這些目的都很難完全實現。 其實CPU也好,其他IC也好都需要運行在某種或某類應用整機和系統上;執行某種指令和操作系統。沒有整機和系統目標的CPU或IC,確實很難找到設計的理由。倒退到20年前,你沒有RISC整機和系統的研制計劃,為什么要設計RISC芯片?專用IC是為某個整機或系統專門設計的芯片,通用IC是為某類有共同要求的整機或系統設計的芯片。即使是為了填補空白,也首先應該某種或某類整機或系統有填補空白的需求,才會去設計填補空白的芯片。當然用買來的芯片去制造填補空白的整機,也是無可非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