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紀的劍拔弩張,敵不過歲月流轉、戰場變遷交錯,宿敵也只能相忘江湖兩不知? 以兩大半導體科技公司intel與AMD為主角的戰場上正不斷上演著的"諸神之戰",一直是美國硅谷傳奇中的重要一章。然而,2012年伊始,主角之一的AMD卻有意終結這一綿亙了四十多年戰事。 硅谷的豐碑上,吶喊聲依稀回蕩。跨越近半個世紀的劍拔弩張,敵不過歲月流轉、戰場變遷交錯,宿敵也只能相忘江湖兩不知? 開戰:差異競爭 追溯intel與AMD的世紀糾葛,兩家的創始人科技天才羅伯特·洛伊斯和營銷達人桑德斯同樣來自仙童科技,算是同根同源。 之后Intel靠技術崛起,1971年便推出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至1972年,intel不僅實現納斯達克上市,其利潤也高達2340萬美元,成為數一數二的半導體制造商。 桑德斯自然不會與諾伊斯爭斗技術,他最擅長的是營銷與推廣。桑德斯創造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第二供應商。 那時的半導體業生產工藝并不成熟,產能與良品率不高,企業在外購產品時,通常要求對方提供第二供應商,以保證按時供貨。桑德斯便為AMD樹立了一個形象:"更優異的參數表現",并作出史無前例的產品質量保證,也不加收任何費用。 戰略上的錯位互補,成就了AMD十年間獲得2000%回報,股票登陸紐交所,年收入逾4億美元。 AMD唯一的問題在于,其模仿是否構成對intel侵權。1975年,intel果然和AMD打起官司。 幸好,當時Zilog公司研制出比intel性能更佳的Z80微處理器。為對抗Zilog,產能不足的intel只好簽署城下盟約,讓AMD成為intel的第二供應商。 分合:摩爾定律 AMD勢力漸盛,也欲掀起風浪。于1979年成為intel總裁的格魯夫當然不能容忍。intel推出16位處理器8086,卻始終堅持不給AMD第二供應商正式授權。 由于藍色巨人IBM的斡旋,格魯夫與桑德斯達成協議:intel將無條件開放技術,但AMD也要放棄自己的競爭產品,成為intel后備供應商。 應該說,這次合作將intel與AMD帶到了新的高度,但作為intel技術鼻祖的摩爾早已為AMD設計了沒有終點的歸路。 早在1965年,摩爾便發現一個神奇的數據規律:每隔18個月,微處理器的計算能力將翻一倍。intel必須不斷利用技術優勢推出新產品,實行高價策略,獲取超額利潤;當對手推出模仿產品后,再以成本優勢實施價格戰打擊對手……如此反復,立于不敗之地。 格魯夫自然清楚"摩爾定律",他耐心等待著給予AMD致命一擊的最佳時機。 1987年,intel提前結束與AMD簽署的技術交流協議,這讓桑德斯措手不及。AMD只能控告intel侵權,這場官司卻拖了七年。 正是這七年間,intel一舉推出386、486及奔騰處理器。1993年又推出"intel inside"營銷運動。幾乎是彈指一揮間,intel成為PC界硬件霸主。桑德斯與AMD卻在無休止的訴訟中,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 曇花一現K系獨立 桑德斯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了代價,他意識到,AMD必須研發出自己的微處理器。正是憑借自主研究的K系列處理器,AMD讓格魯夫灰頭土臉地下臺,又打得前來接掌帥印的貝瑞特潰不成軍。 到2004年,AMD在臺式機處理器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0%,首次高于intel--桑德斯似乎可以放心了。 2002年,執掌AMD33年的桑德斯交出大權。他沒想到,AMD的強盛更像是曇花一現。 桑德斯在位時,非常器重來自NextGen的德克·梅耶和弗雷德·韋伯,并給予他們絕對的權力。但是,魯伊茨上臺后,韋伯便被"請"出了AMD。 已經升任至CEO的梅耶開始推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先期研發成本高達數億元,產品卻賣不出價,最終梅耶被董事層掃地出門。 到此,桑德斯在位時留下的最核心干將,全數被清洗。而掌握大權的魯伊茨隨后竟然被卷入美國對沖基金公司內幕交易的丑聞之中,于2008年1月尷尬辭職了! 長達五年的內斗將AMD的優勢消耗殆盡,領導人也無暇顧及窗外的風云突變。待AMD驚覺,intel已不再和AMD處于一個競速跑道上了! 歐德寧新政 有人形容intel是一只睡獅。睡獅驚醒的一刻,開始于2005年歐德寧的上臺。 2006年,歐德寧對intel進行了大規模重組,并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1993年以來長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傳口號。 作為"大象"的intel要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intel非轉不可了。 最直接的信號是1997年前后,個人電腦價格持續下跌,intel利潤率受到威脅。歐德寧發現自己沒有前任們的"好運"--趕上個人電腦快速增長期,可以依賴不斷擴大的市場容量實現intel利潤的兩位數增長。是的,PC輝煌期已經過去,即使再次打敗AMD也不能阻止intel淪落為"沒落的王者"。除了大環境改變,"拼速度"的必然副作用--技術瓶頸也成為潛伏的殺機。 作為應對,歐德寧充分發揮和拓展了前任貝瑞特的構想:希望打造一種平臺,將CPU、主板、芯片組及網卡等組件或技術集成一體,完成從一個瀕臨貨品化的單一硬件產品制造商向一個"集成性服務供應商"的轉化。 在這種思路上,歐德寧將貝瑞特時期就推出的core品牌雙核產品繼續發揚光大,基于此平臺又推出著名的筆記本平臺迅馳。 2008年7月的迅馳2更被視為扭轉敗局的關鍵產品,intel整體市場份額超過80%,又一舉將AMD打到"石器時代"。 觸不到的對手 此時的AMD,只好寄望于反壟斷起訴intel阻擊對手,在PC處理器市場中獲取更大份額。可惜事與愿違。市場研究公司IDC數據表明,2006年AMD市場份額為23%,而intel占75%,此后,AMD的份額已下滑至大約19%,而intel則增長到80%。 回顧兩家纏斗之路,當AMD能夠主動尋找與intel的不同,實施差異化競爭時,AMD實現了生存,甚至反超;當AMD固執地堅持與intel同向競爭,企圖以快速跟進與模仿擊敗對手時,AMD贏得了短利,卻輸掉了未來;現在歐德寧的大平臺戰略已將intel帶到整個IT科技領域產業鏈的制高點,對于仍依賴PC市場、在長期對抗付出慘痛代價的AMD來說,intel如同一個在云端的對手,可望不可及。 --新的科技企業競爭,已經是不同維度、不同競速軌道之間的高端戰爭了。 2012年,AMD總裁羅瑞德宣布裁員,而省下的資金將用于投入新興市場、低能耗產品及云計算戰略。 PC的戰場已經衰敗,昔日的死敵分道揚鑣,恩怨隨風逝去,唯有未來最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