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外的芯片大廠大多是兩條腿走路,既推出2.4GHz的ZigBee芯片,同時推出Sub-1GHz的射頻芯片技術。ZigBee技術雖然也還在發展完善,但是始終沒有跳出2.4GHz的的平臺,整個協議棧的技術體系也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在用戶接口層已經開始放棄profile的思路,轉向更加標準開放的IPv6技術。 ZigBee技術作為一種低速率,低成本的傳感網在有些領域應用還是可以的,但是應用在有較高傳輸(傳輸網特征)特性要求的場合從方案階段就被否決了,具體如下: ![]() (1)穿透性和繞射性能差,PA和LNA的增益都難以做的很高,噪聲系數大,對于用戶電路板的數字噪聲非常敏感,穩定性不好,產品抗噪性差,不皮實; (2)傳輸語音,圖片和視頻片段等大型數據報文無能為力; (3)語音,GPS,圖片等多元化數據類型混合傳輸能力不足; (4)多跳模型下傳輸幾十K字節的數據塊幾乎沒有可用性; (5)網絡拓撲結構發生快速變化的時候自適應調整能力不足。 國內的廠家也有不少廠家在研發基于433MHz的自組網技術,但是多數廠家是以做工程項目,特別是電力抄表為主要目標市場設計協議棧。這一類的協議棧本質上是一種廣域網,在應用上有很大的限制,通用性很差,只能作為ZigBee技術在特定市場方面的一個補充。 ![]() 這些無線自組網協議棧產品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僅僅定位于廣域網,采用時隙擴展的方式來定義每一個節點的接入時槽,通訊效率很低,即便只有幾個節點的網絡,采集一次數據也需要好幾分鐘。 事實上在很多場合通訊都是一個局域的行為,用戶追求的是通訊的實時性和傳輸的效率,在增加一個中繼之后引起的延時用戶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求延時是線性增長的,換句話說,你得盡最大努力(Best Effort)進行傳輸,中間不能浪費任何時間,這就是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 我們的無線自組網協議棧采用分布式計算和異步變頻通訊技術,結合了TDMA和FDMA的多址接入機制,提供了高帶寬,低延時,大容量的組網特性,完美的統一了局域網和廣域網,傳感網和傳輸網的異構難題,以一種完全符合人們直覺的方式實現了網絡覆蓋范圍的平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