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道總有理 前兩年,光伏還被看做是逆勢大環境中一飛沖天的“搖錢樹”,一輪又一輪的高預期因此被砸向光伏,像騰訊、京東、中國燃氣、長城汽車、萬科等近百家名企,都以新玩家身份攜手資本進場,一時風光無限。 到了去年,整個光伏產業可謂過山車一般,硅料價格的暴跌,帶崩了整個光伏產業鏈,而受此影響,已經導致不少企業削減投入、甚至清售或放棄項目。就連最具代表性的千億光伏巨頭通威股份,在三季度財報中也顯示,其凈利為潤同比下滑達高達68.11%。而這是通威股份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但2023年的光伏行業年度大會透露的幾個趨勢,卻讓整個行業信心再一次提振。 第一,23年1到10月份,中國光伏新增裝機142.56GW,同比增長145%,增長勢頭強勁;第二,國內光伏出口前景一片大好,23年前10月光伏產品出口增加,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量分別為55.7GW、32.4GW、177.6GW,分別同比增長90%、72%和34%。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全球清潔能源相關投資已連續八年超過化石能源。預計2023年太陽能投資將達3820億美元,石油投資將達3710億美元。這意味著太陽能投資在歷史上將首次超過石油。 一邊是對行業口誅筆伐的看空情緒,一邊是對光伏產業的光明論,兩方各有道理。而光伏產業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就成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新能源“頂流”居然沒塌房? 光伏產業在這一年里經歷了各種風波,產能大面積停產、供應鏈價格跌跌不休、部分企業裁員、新建產能暫緩等等。不論是從產業動向到資本市場,過得都不怎么好。 例如光伏產品上游的原材料——多晶硅,堪稱23年最慘的一個環節。2022年行業正火爆的時候,多晶硅一噸的價格是超過30萬人民幣/噸,而如今已經跌到了5-6萬元/噸,接近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3年多以來的最低點。 但即使如此,光伏依舊還是無可置疑的新能源“頂流”。有機構預測,預計明年全世界光伏累計裝機量很可能將超過水電,2026年將超過天然氣,2027年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 以我國為例,根據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25%,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在12億千瓦以上。 從全球的能源布局來看,光伏發展也至關重要。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到2050年全球要實現凈零排放,近90%的發電量將來自可再生能源。而光伏發電在未來碳中和背景下,占比最低可能到30%-40%,最高有可能到60%-70%。 如此一來,不止中國光伏產業擴展迅速。歐洲光伏預計每年保持40%的高增速,到2025年,歐洲光伏裝機累計將超過320吉瓦,到2030年將達到1太瓦以上。美國的光伏累計裝機在未來十年也將達到800吉瓦左右。 其次,隨著各行各業對能源的高度需求,用電量每年都在猛然增長,傳統化石能源早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以國內2023年為例,12月份,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全社會用電量76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6%。23年前11月, 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36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已超過中電聯的全年預測值。 具體分產業來看,僅在11月份,國內第一產業用電量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2%;第二產業用電量52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8%;第三產業用電量13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 能源巨大的需求缺口成了新能源行業最直接的催動力,在這其中,光伏因為發電過程安全可靠、很少受資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就地發電供電、建設周期短等優勢在新能源布局中日益成為“重頭戲”。 當然,光伏市場在整個新能源領域占比突出,還離不開其背后的巨大拉動力,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是光伏能引領新能源趨勢的根本原因。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將帶來新增電源投資6萬億元,同時,也能拉動儲能投資2萬億元,輸電通道投資6萬億元,氫能制備環節投資1萬億元,合計總投資約15萬億元。 到2050年,預計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累計將帶來投資21萬億元,合計總投資超過50萬億元,再加上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終端用能電氣化等零碳產業,規模將達到百萬億量級。這也造成了無數企業紛紛跨界光伏。 最后一點,光伏產業鏈漸漸完善讓我國從電力生產國慢慢轉變為電力輸出國。這幾年,光伏出口是行業內不可避及的話題,大量光伏企業在泰國、歐美、中東等地區建廠,布局全球產能,組件出口也不可小覷。 以中東為例,中東在2022年12月從中國進口了約1GW的光伏組件,2022年全年累計達11.4GW,相較2021年提升78%。2023年上半年,中東市場累計進口中國光伏組件達5.9 GW,相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0%。 種種跡象,似乎注定了光伏的“頂流”之路。 企業扎堆、產能過剩的隱患 雖然光伏產業是當之無愧的“頂流”,但面臨的挑戰依舊不少。 這兩年,光伏生意吸引了眾多原本毫不相關的企業入場。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就有75家原主營業務為家電、養殖、醫藥等多個領域的上市公司跨行投資光伏產業,其中有美的、格力、甚至還有紅豆、浪莎。 盡管光伏市場看上去一片坦途,但實際分析,行業發展迅猛也間接令這個領域中無數企業掉隊崩潰。23年下半年來,已經有差不多十家公司宣布停止光伏相關的項目、再融資計劃等。跨界光伏,并不容易。 以浪莎為例。浪莎追逐光伏要追溯到2010年,彼時,浪莎成立了一家光伏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光伏單晶硅拉晶、多晶鑄錠及太陽能晶體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可惜并未成功。據相關媒體報道,浪莎官方曾公開表示,再也不打算做光伏生意了,2023年,浪莎對新能源的展望轉移到電池上。 跨界企業寸步難行,一些光伏相關企業也并未沾到行業風口的光。據多家媒體報道,近一年來,光伏產業鏈公司市值縮水超6000億元。其中,天合光能股價已跌逾四成,總市值跌至千億元下方;邁為股份最大跌幅50.65%;錦浪科技最大跌幅49.6%;福斯特最大跌幅47.8%;固德威最大跌幅46.8%…… 當然,股價的縮減只是冰山一角,23年以來,光伏市場始終明暗交加,一面前程似錦,一面是企業在殊死掙扎,特別是組建生產商。硅料龍頭企業大全能源在23年上半年,凈利潤和營收跌幅明顯加大,凈利潤為44.26億元,營收為93.2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3.53%、42.93%。 這一切表面光鮮,背后蕭條歸根究底都是因為產能過剩。 一直以來,光伏的產能與需求矛盾如同凌駕在這片市場之上的陰云,讓企業在沉淪未來美好前景幻想的同時時刻擔憂自己的生死。此前,隆基綠能創始人就曾表示,光伏產能全面過剩的一天肯定會到來,未來兩三年估計會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被淘汰出局。 在全球范圍內,光伏產業也因為投資過熱,致使產能增長率遠高于需求增長率。產能與需求之間存在多少缺口?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年和2024年全球組件需求預測分別為525GW和645GW。 但到2023年底,光伏制造端的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產能均超過900GW。這種差距讓光伏產業一度陷入龐大的“價格危機”,尤其2023年下半年,國內光伏產品價格連續走低。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1—10月,多晶硅、組件產品價格降幅分別達60%和40%。 部分光伏產品出口增速都開始放緩,其中組件出口額同比下降4.6%。不斷的擴張、盲目跨界、大幅投資……硬生生把尚未完全成熟的光伏產業凌駕到了一個無法適應的高度,一旦失控,后果恐怕不是任何一家企業能承擔的。 邁入“技術迭代”新階段 產能過剩的情況之下,未來光伏市場如何進一步提高利用率將成為尤為關鍵的一步,競爭的勝負則取決于光伏企業們的耐心成本能持續多久。而隨著光伏發電成為經濟性的電力形式之一,由光伏延伸出的一系列新業態也在悄然成熟,例如光伏+儲能、光伏+氫能、光伏+汽車…… 其中,光伏+汽車尤為矚目。 不可否認,汽車電動化的進程十分迅速,相關機構預測,到2050年中國基本全部實現汽車電動化,保有量將在5億到10億輛之間。光伏產業,也一早就被不少車企盯上。以特斯拉為例,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以26億美元股票收購SolarCity正式進軍光伏市場。 此后,特斯拉不斷加大光伏領域的投資。2020年一季度財報會議上,馬斯克提出至少1000個屋頂安裝團隊的構想。2021年,美國德州斷電事故中,特斯拉旗下的光伏屋頂和Powerwall電池系統一炮而紅,同年,特斯拉推出了首款自研光伏逆變器,并在上海啟用了中國首座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在國內的眾多車企中,比亞迪對于光伏的布局十分重要。早在2007年,比亞迪副總裁何龍帶領十幾名技術員組成的研發攻堅小組,力爭把比亞迪汽車車身板的技術運用到光伏技術中,從而達到降本目的。次年,比亞迪就成立了光伏公司,并開始建設多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產線。 時至今日,緊跟頭部車企腳步的企業越來越多,例如賽力斯汽車與易事特集團在23年合作的三大光伏發電項目相繼開工,包括重慶賽力斯23兆瓦光伏項目、重慶小康動力有限公司22.59兆瓦光伏項目和部品公司20兆瓦光伏項目。 在現實生活中,光伏車棚也在逐漸入戶小區,海南一些服務區已經裝上不少光伏停車棚。 車企之所以著重發展光伏業務,一方面是因為能源變革逐漸從能源系統電氣化,過渡到電力系統低碳化與數字化、智能化,這與電動車朝著智能汽車轉變的趨勢基本吻合。另一方面,驅動光伏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是降低度電成本,根據CPIA數據,光電轉化效率每提升1%對應度電成本下降5%-7%。 不僅是汽車,在未來,電力電子、傳感物聯、機器人等適配性技術都將與新能源技術深度融合,有機構預測過,三十年內,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力化、電力生產清潔化為代表的綠色轉型將在國內形成百萬億元人民幣,全球形成百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 到2050年,電力占能源消費的比例將由現在的21%增加到51%,光伏無疑就是其中的受益產業。當然,是這一天到來之前,無數光伏企業還要經歷一場場殘酷的大浪淘沙,在等待的過程中,技術更新成了他們生存下來的關鍵依仗。 就目前來看,光伏企業也在邁入“技術迭代”階段。 比如多家光伏公司在這兩年發布單晶爐新品,2023年SNEC展會上N型組件也備受關注。光伏技術迭代也一直沿著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路徑前行,從BSF到PERC/PERC+,再到TOPCON、HJT……誠然,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光伏市場上下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自己,靜待將來。 總之,從光伏市場的發展史來看,2013年、2018年、2023年,光伏產業似乎難逃5年周期的“魔咒”。2023年年中,各大光伏企業還在地方的助力下,開啟擴產千億光伏戰;2024年,中國光伏市場極有可能會伴隨著行業產能過剩、價格下探、低價出清等,進入新一輪行業“大拐點”并開始重啟淘汰賽。 不論拐點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光伏產業賺快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