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科技 美國媒體周二發文稱,中國主導了世界汽車產業向電動汽車的轉型,這讓美國和歐洲感到憂慮。西方政策制定者希望避免對中國的長期依賴,但是追趕難度極高,而且代價昂貴。 中國在電動汽車上的優勢真的讓西方怕了。面對中國車企大舉進軍歐洲市場,歐盟委員會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一貫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歐盟方面采取的有關措施不利于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美媒稱,行業數據和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估表明,西方別說自力更生,就連更現實一些的稍微降低點對中國的依賴都是十分困難的。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牢牢掌控著電池生產,這使得全球汽車制造商或多或少地都得依賴中國合作伙伴。中國電池制造商供應了全球約80%的電池芯,而且原材料的開采和加工鏈條也逐漸被中國掌握在手中。 “徹底切斷中國供應鏈可行嗎? 目前當然不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伊拉里亞·馬佐科(Ilaria Mazzocco)表示。 中國實力 在電池原材料開采方面,中國主導了石墨的開采。鋰、鎳、鈷的開采則是其他國家的優勢。不過美媒指出,中國對于非洲鋰礦、印尼鎳生產商進行了投資,這讓中國在這些原材料上仍然擁有影響力。 與此同時,通用汽車公司等美國主要汽車制造商也加入了這輪原材料投資熱潮,各國可以利用自由貿易協定來滿足電動汽車零部件的一些采購要求。 下一步就是提煉。在這方面,中國的主導地位牢不可破。美媒稱,中國已經花了數年時間建立自己的專業知識。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全球一半以上的鋰、三分之二的鈷、70%以上的石墨和大約三分之一的鎳都在中國加工。 中國主導電池供應鏈 然而,中國真正實力所在還是電池組件:電池工作所必需的四個關鍵組件。中國占據了世界上70%的陰極和逾80%的陽極生產能力,以及遠遠超過一半的電解質和隔膜產量。這些組件合在一起就可以制造鋰離子電池,其中超過四分之三是在中國生產的,主要來自兩家公司: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美媒稱,龐大的制造基礎設施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中國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在一些中國城市,電動汽車的銷量比重現在接近三分之一。這也意味著,西方國家很難追趕。以歐盟為例,該集團不但需要應對27個不同國家組成的復雜官僚網絡,同時還得實現一些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 自力更生的代價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計,中國電池組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為每千瓦時127美元,而北美和歐洲的價格分別高出24%和33%。這使得電池芯工廠成為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過程中資本密集程度最高的部分。 在美國和歐洲最大汽車市場德國,僅僅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廠就需要花費大約8.65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的建造成本為6.5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建筑和勞動力成本較低。 歐盟需要高投入 往大了看,要想在2030年滿足國內電池需求,歐洲和美國將分別需要投入980億美元和820億美元用于電池金屬提煉和電池芯制造設施。電池芯和電池組占據了其中的大部分成本,原材料開采、建造和裝備生產電動汽車的工廠將進一步增加成本。 歐盟預計,到2030年時,他們還要在整個價值鏈上再投入3820億歐元。 歐盟“無能為力” 雖然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但是這可能加強中國在該地區的投資,以便更容易地滿足采購要求或避免未來麻煩。中國企業加大了進軍韓國電池行業的力度,以利用韓國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提高他們有資格享受稅收減免的機率。 “現在,歐盟對中國汽車制造商進入歐洲無能為力。電池供應鏈完全由中國控制,所以只能祝歐盟好運了。歐盟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征收任何關稅都將是一件大事。順便說一句,幾家中國公司現在也持有歐洲制造商的股份。”AIR Capital分析師皮埃爾-奧利維爾·埃西格(Pierre-Olivier Essig)表示。 目前,寧德時代正在提高其德國電池芯工廠的產量,并且正在匈牙利建設另一家工廠。中國蜂巢能源科技計劃擴大歐洲業務,把工廠數量增加到五家,而且已經就向歐洲汽車制造商供應電池展開了談判。 另外,歐盟已承諾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所有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這又為他們增加了一層壓力。彭博行業研究稱,中國電動汽車主導地位將成為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關注的焦點,歐盟領導人可能會在緊要關頭謹慎地平衡政治得分與推進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