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一些世界頂尖的太陽能產品公司,因此足以左右全球太陽能產業的未來。紐約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副教務長、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光伏中心前主任Ryne Raffaelle表示:“其中的利害關系非常巨大。太陽能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其總規模為3000億美元! 目前,中國的多晶硅光伏面板產量超過了全球總銷量的一半。在短短的幾年內,尚德電力、英利、天合光能和其他眾多中國公司已成為行業的步伐制定者,推動著國際競爭和價格走勢。10年前,這些公司從無到有,在全球市場大展手腳之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是否正在成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隨著中國太陽能產業進入一個轉折點,專家們正在討論它是否將被迫改變其過去屢試不爽的模式。專家們表示,很顯然,用不了多久,中國的太陽能公司需要提供的將不僅是成本低廉的產品和出口能力。調整商業模式、將重點轉向拓展國內市場及通過創新形成獨特的產品優勢是充滿風險的,雖然它最終能帶來一個比現在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沃頓商學院國際管理學教授、勞德管理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馬若·古林(Mauro Guillen)表示:“與美國或歐洲相比,中國的能源安全更加脆弱! 他補充說,“中國很有必要積極開發每一項資源”以滿足其國內市場。要做到這一點中國不僅需要低成本的生產,而且需要創新,中國政府在制定最新的增長計劃,決定對哪些領域進行補貼時應牢記這一點。古林表示:“如果你[只是]補貼生產,那么你補貼的東西可能是不經濟的。但是如果你補貼創新,你最終可能得到比煤更好的能源。”煤目前是中國的主要燃料。 刺耳的警鐘 目前,令中國倍感費神的不是長期創新,而是如何在當前整個產業范圍內的動蕩中生存下來。一個原因是:中國太陽能產業產量的90%用于出口,而中國和美國卻在這個產業發生貿易沖突。位于華盛頓特區的智囊團"美國進步中心"的政策分析師Melanie Hart表示:“此刻的情緒是恐慌性的”。事情的起因是,在今年早些時候,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市的Solyndra公司倒閉,該公司將5.85億美元的聯邦貸款擔保違約歸咎于來自中國的惡性競爭。此后不到兩個月,在10月19日,總部位于俄勒岡州Hillsboro市的美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德國公司SolarWorld Industries America,以及其他七家匿名的美國公司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了針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反傾銷投訴。(Solyndra公司未被確認為投訴方。)隨后,中國商務部宣布它正在調查美國政府對美國太陽能產業的支持是否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幾天之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了有利于美國投訴方的初步裁定。 現在還不能肯定SolarWorld案件是否會導致美國抬高關稅,如果美國真的對中國征收高關稅,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基本上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只有某些商業領域會認為這是個好消息。目前,美國對中國保持貿易盈余,向中國的太陽能公司出口設備和其他產品??。位于中國無錫的尚德電力(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單元制造商,2010年收入達到30億美元)的首席商務官Andrew Beebe表示:“中美貿易戰爭將影響太陽能產業,影響就業,影響[全球]經濟。它將使太陽能發電對傳統形式的發電失去競爭力... ...絕大多數太陽能產業的工作機會都在終端用戶市場:圍繞著項目開發、建設和安裝。這些工作機會都依賴于負擔得起的太陽能電池板,這樣才能對傳統能源具有成本競爭力!痹"負擔得起的太陽能聯合會"的名義下,眾多中國企業(包括尚德電力)以及130多家美國公司已經聯手反對SolarWorld案件。 雖然該行業的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投資者認為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為這個新興行業注入了生機。正因為如此,位于舊金山的、在中國有投資項目的風險投資公司Crosslink Capital的合伙人Alain Harrus表示:“貿易制裁是一個壞主意。這將使我們倒退到上一個時代,將導致太陽能發電量的下降以及安裝價格的上升! 一家位于波士頓的市場研究公司GTM Research的執行董事Shayle Kann補充道,在美國,40%的太陽能發電裝置使用中國面板,貿易戰將導致供應出現中斷。 實際上,美國投訴方的勝利可能也無法實現其目的。幾年前,美國對日本半導體制造商的貿易制裁一樣未能保護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一家位于紐約市的美國投資銀行Jeffries & Company的高級研究分析師Jesse Pichel表示,同樣地,繁重的關稅有可能導致中國的太陽能公司改變戰略,讓美國的競爭對手無法分享任何相關利益。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效仿中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尚德、英利綠色能源控股、天合光能和江西賽維LDK太陽能)在北美以及全球范圍內的低成本國家建廠。 此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機械工程學教授Noam Lior指出,“美國不是中國唯一的客戶。中國還可以出售給印尼、臺灣、南美和其他國家和地區! 適者生存 雖然貿易爭端很令人擔憂,但是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也許還面臨更大的威脅:即全球價格及需求的下跌。Pichel表示:“這個行業現在正面臨著周期性衰退。需求出現了停滯,因為價格在不斷地下降,所以人們想等一等[再購買]! Pichel表示,在過去的兩年中,成本下降了一半以上,全球光伏電池的需求2010年較2009年增長了165%,但今天的增長預計僅為9%,明年為4%。他表示,目前的供應超過需求兩到三倍,這對于新產業來說是很典型的。另外,該行業還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特別是歐洲由于推行財政緊縮,減少了對太陽能行業的補貼,而歐洲市場又占到了全球市場總額的70%。 中國公司都爭先恐后地希望在這個市場上取得成功。優太(上海)的首席技術官Stephane Dufrenne指出:“2012年將是非常困難、生死攸關的一年。最弱的公司將破產或被收購。實力強大的公司將生存下去并變得更強! 數十年來,中國都是低成本制造商,而西方國家則是創新的提供者,今天的挑戰能改變這一模式嗎?專家們表示,也許可以,但是可能需要一段時間。Pichel表示:“一個好的高科技公司應該將收入的10%至15%用于研發。而中國的太陽能公司研發僅占收入的大約1%至2%,”此外,中國政府的政策和銀行更傾向于為國有??大型企業提供融資,而不青睞更具創業精神的中小企業。美國進步中心的Hart表示:“中小企業往往更具創新性,可是[在中國]中小企業卻在自生自滅”。 然而,RIT的Raffaele斷言道:“認為中國只會嫁接在其他地方開發的技術,這一假設是危險的。很多在西方接受過教育的學生紛紛回國,并在中國設立企業!奔嫒喂夥性u審刊物《光伏發電進展》(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的編輯Raffaele表示,他已經看到來自中國的投稿數量“顯著上升”,有很多來自中國的關于銅、鋅、錫、硫(較今天使用的所有材料成本更低)質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有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創新”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辯論話題。位于帕爾馬的意大利國家研究理事會的副研究員Nicoletta Marigo進行了一項關于中國光伏創新的研究,她表示:“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光伏產業不僅會使用進口技術、進行很好的模仿,而且正在建設消化能力,以支持真正的創新!彼硎,中國的企業已經迅速向上游移動,掌握了先進的晶圓切割工藝和更高效電池單元技術,其國際競爭力來自“產品的性能和質量,而不僅僅是基于廉價勞動力的大幅折扣。” 大型的中國制造商正在重點提升其面板的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例如,在這方面領跑的英利去年與一家荷蘭公司合作推出了熊貓品牌模塊,該模塊使用N型電池單元,它比傳統的P型電池單元運行效率更高。 尚德的冥王星系列新產品使用的技術通過采用超細銅線(而不是銀)傳導電力,從而提高了效率。此外,尚德最近推出的技術可以降低生產高質量硅片的成本,尚德還與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斯威本科技大學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共同開發納米等離子學,即下一代光伏技術。尚德的Beebe表示:“到2015年,我們希望在全球超過50%的市場上,讓太陽能發電成本小于電力零售價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提高產品的輸出功率,使我們的生產成本每年降低約10%! 雙贏還是雙輸? 現在,中國向上游移動的努力為西方帶來了機會。實際上,位于華盛頓特區的伍德羅威爾遜中心中國環境論壇的資深研究員Joanna Lewis注意到:“我們在討論什么對美國工業有利的時候必須謹慎。許多美國公司通過向中國出售組件賺取了大量利潤。” 風險投資家Harrus正在尋找能向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提供提高效率的材料、技術或設備的西方公司進行投資。優太的Dufrenne表示他的公司正在使用來自兩個加州公司(Tigo Energy和Enphase Energy)的技術以提升其模塊的效率。 與此同時,擴大中國自己的太陽能發電安裝也能夠讓那些公司受益。截至目前,根據中國現有的可再生能源制度,太陽能的受重視程度一直落后于水電、風電和核電。但是這些形式的能源現在遇到來自各方面的政治壓力,美國進步中心的Hart表示,“支持太陽能的時機已經成熟”。不過,鑒于中國的低電價,必須有足夠的政府支持才能讓太陽能發電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 中國太陽能產業最大的長期危險或許是技術的發展。中國將賭注押在今天通行的多晶硅技術上,但是其全球競爭對手的技術可能會對多晶硅技術造成破壞性沖擊。最可能的威脅是薄膜技術,它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技術。位于亞利桑那州的First Solar公司在這項技術方面領先于其他美國公司。RIT的Raffaele表示:“First Solar公司已經證明,有一些替代性技術能夠對傳統的多晶硅技術帶來激烈的競爭! 意大利國家研究理事會的Marigo表示,雖然中國對多晶硅的投入很大,但中國其實早就開始進行薄膜研究了。她表示,今天在中國北方城市天津,南開大學薄膜中心擁有發展該項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潛力。然而,目前而言,多晶硅光伏低廉的價格使得美國和其他地方的企業沒有動力發展薄膜技術。 盡管如此,太陽能發電的總量只占世界總能源供應的1%,太陽能應該有足夠的空間在未來大放光彩,F在最大的問題是,盡管面臨目前的困境,中國的太陽能產業能否借到光呢?(來源沃頓知識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