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2015年7月14日19時49分,一艘飛行器掠過曾經隸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為它拍下了一組“證件照“,而后發出的信號穿越60億公里的路程,最終抵達NASA總部,經由處理后公布在網上,數十億普通人得以一見這顆神秘星球的真容。 這艘飛行器就是新地平線號,它的時速高達約5.8萬千米/小時(約16千米每秒),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速度最快的太空飛行器,從2006年地球發射到2015年飛越冥王星,花了整整9年多時間,在經歷了孤獨而又漫長旅行后,終于掀起了浩瀚宇宙的一角。 驅動新地平線號的,并不是什么頂尖的高算力芯片,而是一顆普普通通的MIPS R3000處理器,這顆處理器最早于80年代末搭載于工作站和服務器之上,而最出名的用途莫過于1994年發售的游戲主機PlayStation,賣出了1億多臺的它直到新地平線號發射那一年才正式宣布停產。 當新地平線號無限接近冥王星的那一刻,擁有同一顆芯片的PS1正在壁櫥的某個角落里蒙上灰塵,而當時發售的PS4,已經有千倍萬倍于R3000的性能,輕松驅動著以往數十臺高性能計算機才能渲染出來的畫面,誕生于上世紀的游戲主機見證了一場計算革命。 而在算力進化的背后,是延續到今天的幾大處理器架構,還有半導體產業在日美兩國的興起衰落,游戲主機的背后,就是一場微縮的芯片戰爭。 01 MOS 6502傳奇與日本崛起 1973年,35歲的Chuck Peddle加入摩托羅拉,負責研發和銷售著名的6800處理器,當6800正式上市時,售價高達360美元,而Peddle認為這個價格已經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此時的他萌發出簡化6800架構設計,推出低至50美元廉價芯片的想法。 但他的嘗試很快就被摩托羅拉高層叫停,因而6800上市后不久,Peddle就帶著自己早期的芯片設計方案離開摩托羅拉,轉投競爭對手MOS Technology(MOS),在這家公司,Peddle和同事成功完成了6800的簡化版本6501微處理器,由于引腳相同,甚至可以在6800的電路板上直接換插,這也導致摩托羅拉和MOS訴諸公堂。 結果當然是MOS告負,不得不在6501的引腳配置上進行了調整,1975年下半年,6502微處理器正式發售,售價25美元,只有摩托羅拉6800和英特爾8080的六分之一。 便宜的價格引起了質疑,美國的《電子工程時報》刊載了一篇對Peddle的采訪報道,題目為《我們是否需要一塊20美元的微處理芯片?》,報道的開頭是一連串疑問句:MOS售價25美元的CPU芯片是不是燒錢換市場?若是,低利潤會不會限制他們提供軟件和服務? 但這些質疑最終被消費市場所打破了,當廠商看到一款售價25美元且性能不遜于摩托羅拉和英特爾的處理器時,他們很快就敞開腰包向MOS下訂單,Apple I、Apple II、Commodore PET、Acorn Atom、BBC Micro……個人電腦在MOS 6502的基礎上,如雨后春筍般進入市場,在70年代末掀起了一場普及電腦的風暴。 而MOS 6502早期知名的應用中,包括了1977年雅達利發售的游戲主機Atari VCS/2600,當時個人電腦通常能賣到1000多美元,因而幾十美元的處理器不會構成什么阻礙,但對于一臺計劃售價199美元的游戲主機來說,即使是25美元的6502處理器,也過于昂貴了。 雅達利希望Peddle能為自己的游戲機供應兩塊芯片,即6502和I/O芯片(負責信號的輸入輸出),采購價為12美元,最終MOS簽下了這個單子,原因很簡單,經過計算,大批量生產芯片的物料生產成本只要4美元,雖然單顆芯片賺的比之前要少,但是規模效應反而會帶來更高的利潤。 最終搭載在Atari 2600的CPU是6502的小改款6507,與6502相比,它把40引腳封裝改為了28引腳封裝,縮減了一筆相當可觀的成本,不過這也限制了主機游戲畫面的表現力,8位CPU通?梢砸淮卧L問64K內存,但引腳變化后的MOS 6507一次只能訪問8K內存,實際上只能做4位CPU能做的事情。 芯片性能和價格的取舍難題在個人電腦還沒完全普及前,就擺在了廠商面前,壓低成本實現規模效應,還是維持高價攫取利潤? 不論別人怎么選,雅達利和MOS已經實現了雙贏,截至1982年,Atari 2600一共賣出了1000萬臺,這一年蘋果的Apple II銷量不過27.9萬臺,IBM個人電腦也才售出了24萬臺,可以說,沒有砍了幾刀的MOS 6502,就不會有千萬級別的主機市場。 壞消息是寒冬很快來臨,由于第三方開始自行生產Atari主機游戲,且質量極差,甚至于雅達利自己也加入到了這一隊伍當中,最終在1983年引發了一場雅達利大崩潰,商店里的主機和游戲無人問津,大量游戲公司倒閉,雅達利本身也未能幸免。 頗有些微妙的是,此時世界半導體的這座天平已經悄然傾斜,表面上英特爾、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等企業憑借先發優勢而風光無限,但日本在70年代末以舉國體制發展DRAM,成立了VLSI聯合研發體,在80年代初期迅速搶占世界半導體市場。 美國半導體行業日本企業的巨大沖擊,保大還是保小讓摩爾定律的提出者都撓禿了頭發, 事實上,一個國家半導體產業的繁榮,往往會帶動消費電子發展,而消費電子又會反哺芯片產業,由此形成良性循環,而反過來就變成了惡性循環,當雅達利大崩潰發生之際,所有供應Atari VCS芯片的企業都迎來了一場漫長的寒冬。 與之相反的是,日本半導體成為了朝陽產業,NEC、東芝、日立、富士通、三菱這五巨頭自然不用多說,夏普、索尼、松下這樣的企業也憑借芯片垂直整合的優勢迅速崛起。 當時任天堂的社長山內溥在看到雅達利的暢銷后,打算讓開發部設計一臺家用游戲主機,性能要強力到短期內任何對手都無法追上,成本還要盡可能地壓縮,最好限制在10000日元以內。 要知道80年代初的1美元約等于250日元,這也就說,要設計出一臺售價40美元且能玩游戲的主機。這是什么概念呢?1982年Atari 2600的生產成本都在40美元左右,還是后續年銷量達上百萬的情況下,前期的生產成本只會更高。 任天堂憑什么這么自信?憑的就是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導體,彼時任天堂已經在1980年和夏普聯手,利用它生產過剩的計算器的芯片和液晶屏,打造出了Game&Watch,既能當電子表,又能玩簡單的游戲,售價5800日元,最終一炮而紅。 正式基于這樣的思路,開發部開始尋找能夠為主機提供芯片的日本企業,但由于成本摳得太死,在五大巨頭那里都吃了閉門羹,就算賣到百萬級別,對于大企業來說還是蚊子腿上的肉,利潤太少甚至于不值一提,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多供貨幾臺大型機。 最終接下這個訂單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理光,來為任天堂的主機提供芯片,理光向任天堂推薦了MOS 6502,即定制的理光2A03,其表示,6502的芯片面積是當時火熱的Z80的1/4,剩下的3/4可以放置其他電路,如此一來芯片價格就來到了可接受的范圍內。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MOS已經被Commodore所收購,由于專利費用的問題,任天堂和理光走了一條“歪路”,沒有申請授權,而是直接發揮工匠精神,把專利所在的十進制校正部分電路刪去,保留了6502的其他部分,把成本壓制到了最低。 而任天堂也是抱著一把子梭哈的態度,直接同理光簽訂了300萬枚芯片的合同,至于原計劃的10000日元鑒于成本實在做不到,最終售價定在了15000日元。 任天堂的Family Computer(FC)于1983年正式在日本上市,剛上市時候的低迷并不能阻礙它本本來的光輝,隨著源源不斷的優質游戲推出,這款搭載MOS 6502的主機掀起了一場更勝于Atari 2600的家用機革命,從美國紐約到日本東京,幾乎每個中產階級家庭都在考慮購買FC,一塊1975年的芯片,在10年后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席卷全球。 02 Z80與68000的登場 前面已經提到了兩款MOS 6502同時代的處理器,一款是Zilog推出的Z80,另一款是摩托羅拉推出的6800,后續摩托羅拉推出了對應的迭代68000。 它們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并不遜色多少,但在游戲主機領域卻沒有MOS 6502來得成功,其中不僅僅是芯片價格的問題,還有主機廠商間的明爭暗斗。 先來說Z80,1974 年,英特爾 8080 處理器的一位開發者Federico Faggin 離職后自立門戶創辦了Zilog ,而他和11 位員工一起開發的第一款產品就是8位處理器Z80 ,不僅可以兼容英特爾8080 代碼,也可以執行為8080 編寫的CP/M 系統,繼承了前者開發完備的生態。 在游戲相關領域中,Z80也得以大放光彩,南夢宮推出的街機吃豆人 (Pac-Man) ,基板正是搭載了Zilog Z80,作為一款8位處理器,Z80的壽命也是罕見的廠,即使后期的街機系統例如Capcom CPS1 、CPS2 與SNK 的Neo Geo,都還在用Z80 作輔助/音效處理器,這也是當初任天堂一度考慮用Z80作為FC處理器的主要原因,相同的處理器能夠方便移植街機游戲,吸引街機玩家購買。 80年代初,Z80正式進入家用機市場,打著「將街機游戲帶到家庭」名號的ColecoVision (搭載3.58MHz的Zilog Z80A)一度是繼雅達利之后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主機,而世嘉在1983年推出的SG-1000,也搭載了Z80A的同款——NEC780C(由NEC自家制作的Zilog Z80A),但它們在市場上的表現卻遠不如同時期的FC,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還是任天堂利用權利金制度,拉攏了一大批日本游戲廠商來為FC開發游戲,利用自身街機開發經驗與第三方優質游戲打響了名號,而其他兩家仿佛還停留在雅達利時代,直到兩三年后才勉強跟上步伐。 再來說說摩托羅拉的68000處理器,摩托羅拉在1976年開始進行MACSS(Motorola Advanced Computer System on Silicon)計劃,1979年,摩托羅拉68000開發成功,它使用3.5微米HMOS技術(即高性能N通道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的前身)制造,集成了68000個晶體管,最大支持16MB內存,雖然68000還是16位處理器,但卻使用了32位內部總線,因而可以直接使用32位指令軟件,對比同時期16位處理器有不小的性能優勢。 但是68000的成本高昂,在近十年后才正式進入游戲市場,第一款搭載68000處理器的家用機,依舊是世嘉,它推出的Mega Drive搭載了摩托羅拉 68000 ( 7.67MHz),成為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16位主機,上一代的Z80也沒浪費,變為了Mega Drive的音頻處理芯片,這個配置放在當時來看已經到了空前強大的地步。 不過,任天堂后發的SFC主機在性能上也并未陷入劣勢,此時MOS 6502已經發展出了多個變種,而SFC就選擇了依舊由理光開發的5A22,其源自 WDC公司開發的65C816,是一塊基于6502的16位處理器,主頻為3.58MHz,相較于Mega Drive,SFC還支持了更高的發色數。 可以看到,80年代的游戲主機,實質上為70年代末涌現出的各家處理器提供了一個舞臺,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其中的佼佼者延續至今,被奉為經典。 而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80年代里暢銷的FC、SFC、MD等主機,并未直接采用美國企業生產的處理器,而是選擇通過日本半導體企業進行定制,且在圖形和音頻處理部分中,日本本土企業生產的比重也相當之高。 數千萬臺的游戲主機為日本半導體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成為了日本消費電子與半導體攻城略地,擊敗美國半導體的一個縮影。 03 流星般劃過的PowerPC和MIPS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當日本企業因為游戲主機而賺得盆滿缽滿之時,忽視了自身的局限和實力后,隱患就一個接一個地爆發了出來。 說說世嘉吧,MD在北美市場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大賣4000余萬臺,東方不亮西方亮,這也讓它堅定了搞家用機的心,而且由于68000用于多款街機基板,更方便于移植世嘉街機上的豐富陣容,最終讓世嘉下了一個決定——繼續用街機芯片。 具體配置上,SEGA SATURN使用了兩枚和CAPCOM的CPS3基板相同的日立SH2處理器,主頻為28MHz,通過分散、并行處理使土星擁有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同時還使用了兩枚VDP芯片(VIDEO PROCESSOR)來處理畫面顯示。VDP1芯片負責2D活動塊處理,可擴大縮小、變形回轉,還可以使用軟件形式計算四角多邊形,VDP2芯片負責處理背景,有4層可放大縮小的普通卷軸,2層自由旋轉的回轉卷軸,同畫面最大顯示5層卷軸。 雙CPU加雙圖像處理器,這種配置組合拿到今天來看也是非常炸裂的,開發人員看了就頭大,移植和研發都難如登天,強調2D性能的它,很快就在索尼PS1的3D游戲強烈攻勢中敗下陣來,此時日本的半導體企業已經走向衰落,無奈的世嘉開始尋求美國企業的幫助,甚至一度打算找英偉達來定制圖形和音頻處理部分。 世嘉最終把下一代主機被定為Dreamcast,它的硬件配置比上一代合理了不少:CPU是NEC生產的日立SH4芯片,主頻200MHz 128位總線(運行32位代碼);圖形芯片是Power VR2, 由NEC與英國Video logic公司聯合開發,每秒可計算300萬個以上的多邊形?上У氖,DC依舊遭遇了一場慘敗,在PS2強大游戲陣容的攻勢下,世嘉最終黯然退出主機舞臺。 于1994年崛起的索尼Playstation走上了一條與世嘉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最終選擇了MIPS作為CPU的架構,搭載了一顆MIPS-R3000A處理器,即前文中所提到的新地平線號搭載的處理器,與大部分主機相比,加入了3D圖形芯片的它擁有了更加強悍的3D性能。 這也是MIPS第一次登上游戲主機的舞臺,后續多款日本廠商的主機都搭載了MIPS處理器的定制款,包括N64的R4300,PS2的R5900等,藉由游戲主機成為了當時幾大主流架構之一。 MIPS能夠崛起,主要原因是美國計算機廠商的鼎力支持,但在風云變幻的90年代后期,SGI決定放棄MIPS架構,轉向IA-64架構的開發,并徹底剝離了MIPS業務,而和MIPS有密切合作的日本廠商也是猝不及防,合作剛有了點起色,本來還想靠MIPS架構抗衡Wintel,結果說放棄就放棄,讓MIPS架構的主機徹底沒了下文。 由于日本半導體此時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殘,日本主機廠商們開始直接求助美國廠商,寄希望于他們能夠給予技術支持,風頭正盛的英特爾是沒指望,坐擁全球PC市場的它看不上主機這三瓜兩棗,但陷入困境的IBM卻拋來了橄欖枝。 1998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塊銅導線處理器PowerPC750,由于使用了銅導線技術,處理性能提高了近1/3,此時的任天堂恰好找上了門來,于是在PowerPC750的基礎上,IBM為任天堂的新一代主機NGC定制了Gekko處理器,該處理器使用銅導線和0.18微米制程工藝制造,運行頻率為485MHz,性能比起沿用MIPS架構的PS2主機強了不少。 而美國市場中的巨無霸——微軟也在此時正式登上舞臺,和日本廠商相比,微軟進入市場就簡單粗暴了不少,別人限于成本和功耗不敢用的x86處理器,微軟大手一揮就采購了幾百萬塊奔騰3,把它作為初代Xbox的處理器,其性能在NGC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了當時市面上畫面表現最好的游戲主機。 索尼在PS2之后,也跟隨任天堂的腳步,與IBM展開了合作,開始研發Cell處理器,在索尼和IBM的預想中,是打造出如英特爾x86一般的通用架構處理器,不僅能用在下一代主機上,還能在數碼家電和服務器中發光發熱,只可惜這塊耗費了數十億美元的處理器最后被證明是一個半殘廢,自信的索尼重蹈了世嘉的覆轍。 從MIPS到PowerPC,日系廠商逐步喪失處理器之上的話語權,亦步亦趨地跟隨美國半導體企業的部分,更讓部分日本人扼腕嘆息的是,MIPS架構的處理器還有不少是由日本半導體廠商所定制生產的,但到了PowerPC之后,芯片代工生產徹底與日本無緣,想要高性能芯片?那就先交一筆遠比之前昂貴的費用吧。 崛起,然后無奈墜落,在日本半導體產業衰落之后,曾經被引以為傲的日本游戲主機,只能基于美國設計主導的芯片來做加減法,其競爭力局限于軟件而非硬件,再也不復上世紀80年代的風采。 04 尾聲 如今索尼的PS5,微軟的Xbox Series X/S,均搭載了一顆來自AMD的x86處理器,其集CPU和GPU的功能于一身,而任天堂的Switch,則是選擇英偉達生產的Tegra X1處理器,CPU來自Arm,GPU為英偉達自研。 你很難從這三款主機的其他芯片或組件中找到日本廠商的身影,甚至于Switch初版所采用的JDI屏幕,后面也悄悄換成了群創的LCD和三星的OLED,拋開微軟不談,索尼和任天堂的角色在近四十年的角色里悄然變化,從定義硬件變成了定義軟件。 當然,不止游戲主機,日本市場中的電子產品在進入千禧年之后,大量芯片和組件不再由日本企業操刀,悄然換成了其他國家設計代工的產品,日本半導體在芯片戰爭中敗下陣來,代價不光是產值和失業,還連累到了消費電子市場。 當日本半導體行業叫囂著研發2nm技術的時候,要怎么樣才能說服市場和廠商,說服他們再度推出搭載日本芯片的產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