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產業化場景主要是體外診斷、器官芯片,其中體外診斷的應用占比約八成。其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的微流控芯片,中游的微流控相關診斷設備、器官芯片提供商,以及下游的應用單位。萬貴源涉及了微流控產業鏈的上游芯片生產以及中游的診斷設備環節。 微流控芯片即芯片實驗室,是一種以在微米尺度空間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征的科學技術,它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制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微流控芯片具備耗樣量低、分析速度快、靈敏度高的特性,現階段主要用于分析分診、篩選合成、器官芯片,其中器官芯片是微流控芯片的重要分支。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微流控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數據顯示,我國在2021年的流控芯片產量約為600萬個,但需求量高達1700萬個,供需上呈現供不應求的表現。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微流控芯片產業還未成熟,在制造材料、制造方法以及驅動方式上依舊有待突破。 科研資料顯示,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內徑,已經能夠達到1微米的空間細胞操作精度,這意味著通過微流控芯片進行微小空間的微流道中進樣時,對于精度要求非常苛刻,不能有絲毫差錯,對于流量的控制要求極高。因此,微流控進樣系統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國外產品普遍采用了兩種控制技術,一是對驅動壓力進行控制的開環控制技術,二是閉環控制技術,能夠同時對壓力和流量進行控制。這兩項技術除了需要微流控芯片以外,還需要有相應的流量傳感器、壓力調節器、超高精度PID控制器等硬件設備來配合微流控芯片使用。這些相應的硬件設備能夠與微流控芯片一起,對物料的流量和壓力進行智能精確控制,從而實現高精度控制的目標。 然而,在當前國際市場上,部分進口產品存在著功耗較高、運行過程中能源消耗大的問題。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廠商推出了國產化替代解決方案。隨著國內微流控產業鏈廠商的不斷投入,微流控技術將逐漸成熟。萬貴源率先在微流控芯片等核心元器件上有了新的進展,也將帶動微流控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