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要實現“30·60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平安研究認為要實現這個可量化的約束指標,有三大實現路徑。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將催生八大領域的投資機會,特摘錄分享如下,供參考: 三條路徑: 一是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 二是促進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術固碳和生態固碳兩種手段; 三是通過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來支持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由此,衍生出八個領域的投資機會: 第一,碳排放交易領域。在碳排放交易覆蓋的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鋼鐵、造紙、電力、航空等八大行業中,具備領先節能減碳技術、生產效率提高、能耗下降的企業,將能夠實現碳配額的剩余,進而可以在碳交易市場上獲得豐厚收益。 第二,清潔能源領域。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能源結構未來將實現顛覆性的調整,包括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氫能、生物質能、地熱、海洋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領域生產和消費領域,將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第三,工業領域節能。推動工業節能的內容豐富龐雜,大體有三方面機遇:一是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推動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二是污染防治、清潔生產技術、環保監測技術等;三是再生資源利用,再制造、再利用產業的發展。 第四,建筑領域節能。這貫穿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節能建筑設計、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可再生能源使用、建筑用能系統開放、建筑廢料的綜合利用等方面;此外,零碳建筑與零碳生態城市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第五,交通領域節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推動交通運輸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例如高速公路ETC系統、互聯網+物流配送、互聯網+公共交通等;二是支持使用新能源、清潔燃料的交通工具,例如推廣新能源、清潔燃料汽車。 第六,技術固碳。碳捕集、利用與儲存(CCUS)技術大有可為,但目前中國的CCUS項目集中在捕集階段,后續的利用與儲存則需要政府給予相關企業包括直接投資、碳稅、新能源補貼等在內的激勵政策。 第七,生態固碳。碳匯對于拉動區域間的產業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中西部碳匯豐富的地區,可以通過碳匯買賣幫助農民創收,探索推廣碳匯扶貧、生態扶貧等新機制。 第八,綠色金融。我國綠色金融體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對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來圍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碳交易碳期貨等領域,都將存在豐富的投資機遇。 從中國現有的能源結構與碳排放狀況來看,我們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目標,至少需要考慮從三條路徑入手:一是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二是促進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術固碳和生態固碳兩種手段;三是通過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來支持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