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計算機報》霍光 兩個貌似孿生兄弟,實則血緣迥異的便攜設備短兵相接,這場戰斗已經從暗流涌動升級成了白刃相見。當智能本(Smartbook)挾新銳之威,向上網本(Netbook)發起沖擊時,毫無疑問,一場圍繞著爭奪移動互聯網高地,爭搶便攜移動互聯網設備話語權的戰役進入了關鍵階段。 即便沒有智能本加入戰斗,單是智能手機、MID、上網本、超輕薄筆記本電腦、主流筆記本電腦,以及改頭換面、卷土重來的平板電腦,已經讓移動設備市場變得硝煙彌漫了。市場商機巨大是顯而易見的,但并非那么容易把握。智能本的加入,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 在前不久的第43屆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聯想展示了其一款革命性的產品——智能本Skylight,這是聯想與高通合作的全球首款基于 ARM架構的智能本,以更輕、更薄、即開即用、全天電池續航、支持多種網絡連接等訴求,劍指基于x86架構(英特爾凌動平臺)的上網本。而此前,聯想也是英特爾陣營推出MID和上網本的一員。 采用ARM架構的處理器設計更為靈活。NVIDIA的Tegra 2(左)與飛思卡爾的i.MX515(右)的結構設計就完全不同,這讓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了更多可以選擇的方案,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一石激起千層浪。據了解,目前已有十幾家各種規模的系統廠商正在開發30多款智能本,“腳踏兩只船”的企業越來越多。覺得市場讓人眼花繚亂嗎? 先看看市場定位吧! 在移動互聯網以及產業融合的大勢下,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之間明顯出現了空檔。便攜性、性能、上網體驗都在呼喚一種介于二者之間、將優勢兼容并包的產品,這就是上網本的由來,智能本的定位幾乎與此相同。回想當初上網本一問世,就因其便攜性掀起了一場選購熱潮。但是,當時用戶選購心理并未足夠成熟,系統廠商又各懷心思,混淆了上網本與筆記本電腦之間的清晰界限,上網本在帶來移動設備市場整體增長的同時,也侵蝕了原本屬于筆記本電腦的部分市場。 從產品類別來看,先有產品,后有大名兒的上網本和智能本的出現是必然的。它們背后更深層次的較量,其實是以英特爾為首的x86陣營和以ARM為首的非x86陣營之間的對抗,只有芯片的參數指標、用戶體驗等方面符合了制造廠商的要求,這類設備市場才能快速啟動。 全球PC市場的增長已經趨緩,如果英特爾要繼續保持過去數年來的高速成長,它就需要開辟全新牧場,它的答案就是凌動處理器。基于凌動核心,英特爾在移動互聯網、消費電子、深度嵌入式等多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展開布局。 如此豐茂的沃土,ARM等非x86陣營怎么會看不到?當他們看到英特爾已經信心堅定地向其優勢市場殺來,勢必要進行反擊。此前,ARM牢牢把持了手機市場,并與其他非x86處理器一起割據了嵌入式市場,一度各陣營之間相安無事。 英特爾的招數,是從大型及主流PC、筆記本電腦市場進入出貨量更大的低功耗市場,雄心是一統計算的高低端兩極,上網本只不過是個前奏。英特爾執行副總裁馬宏升在到訪時曾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明確表示按照其產品路線圖,SoC后的凌動平臺將以先進的制造工藝先入電視,再入手機,與此相呼應的是,英特爾已與多家國際手機廠商展開了密切合作。 ARM此前并未沖擊類似于上網本這樣的計算市場,主要是因為手機出貨量相當巨大,再加上 其他電子產品也有一定市場空間,ARM陣營沒有資源和勝算,完全不必趟這渾水。而現在,井水犯了河水,英特爾沖進來了,通信和計算也開始融合,ARM為了捍衛疆土,必然要抄起矛,自下向上做。上下對沖,遭遇戰再所難免。據ARM公司總裁都德布朗介紹,ARM已經開始向上提升,新發布的Cortex-A9不僅更省電,同時還優化了性能,用以對抗英特爾的凌動處理器。 操作系統廠商也加入了這場混戰。軟硬件的相互配合和優化,帶來了一副副奇妙的組合牌。英特爾Moblin、谷歌Android、微軟 Windows Mobile等,莫不寄希望于把處理器的平臺選擇納入自己的掌控范圍,因此動作頻頻。 事情發展到這里,還遠遠沒有結束。 興奮之余,我們也發現,被產業鏈廠商視之為翻牌機會的新領域,眾多廠商在投入重兵后,卻并未取得類似PC領域內的原有成功。因為消費者擁有了多樣選擇,卻因選擇過多而陷入了另一迷惘境地——我似乎不需要這么多,我到底該選哪個? 他們的迷惘是相似的,但也都是暫時的。不遠的將來,我們將在探索之后迎來移動體驗和移動設備無縫結合的時代。那時,交疊依然會存在,但入局者和消費者將更加理性,要相信無縫結合帶來的體驗將真正改變生活,這才是引爆移動互聯網設備市場,并保證其健康發展的直接動力。 曖昧不清的海水與火焰 2010年,聯想的Skylight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高調亮相,一時間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這款采用ARM 架構的高通Snapdragon處理器的圓潤小本吸引用戶的地方是,它非常輕薄,并且有長達一整天的電池續航能力。雖然無法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但在iPhone(手機上網)和GPhone的啟蒙之下,使用非Windows操作系統對于用戶來說已經不再是一種需要專業培訓的技能。因此,這款產品就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理想移動終端。 毫無疑問,吸引眼球的產品大多是成功并且能夠造就市場奇跡的產品;但是,也有很多產品剛剛出現時貌不驚人,卻厚積薄發取得了重要的地位;還有很多產品,一時間風光無限卻最終銷聲匿跡。拉斯維加斯的高調亮相并未掀開智能本頭上籠罩的迷霧。 Skylight無疑是聯想寄予厚望的一款產品。不過,與之前智能本普遍200美元左右的價格相比,Skylight 499美元的價格卻顯得非常奇怪。惠普在CES上也展示了一款智能本樣機,但從其設計來看,并沒有太花哨的部分,定價無法預估。 除了聯想和惠普外,其他系統廠商無一例外地采取了觀望的態度。在和三星工作人員的閑談中,記者了解到,三星目前沒有推出智能本的計劃,但也不是肯定不推這類產品,三星目前“還在觀望中”。華碩總裁沈振來也在CES上表示,華碩正在“靜待最佳出場時刻”。海爾電腦則表示,海爾將把精力集中在目前市場更加成熟的產品類別上,暫時不會考慮推出智能本。Acer方面也沒有短期內將會推出智能本的消息。值得玩味的是,三星、華碩、海爾和Acer都在上網本方面動作頻頻且頗有斬獲。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智能本的出現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目前還無法預估。 將目光回望到2008年,在上網本的概念還存在爭議的時候,深圳天時達、華禹等公司就推出了采用ARM處理器的上網本。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也許才是最早的一批智能本。 不過,那個時候,PC產業的巨頭們還在糾結于是否要大舉進軍上網本市場。他們對這種看似比上網本還不容易被市場接受的無利可圖的產品,并未表現出足夠的熱情。在不經意間,這一不引人注意的產品類別開始悄悄地成長。 2008年9月,廣州城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廣州天通傳輸技術有限公司已經量產了采用ARM處理器、Linux操作系統的8.9英寸筆記本電腦。這家公司創始人之一潘紀澤表示,一年之內這款產品已經對歐美市場出貨10萬臺。 從華碩推出首款EeePC到“上網本”概念的確立,大致花了一年的時間,又過了半年,上網本開始大紅大紫。同樣,從深圳的嘗試,到“智能本”概念在2009年中國臺北電腦展上確立,也大致花了一年的時間;時隔半年,智能本成了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的明星,這并不是巧合,而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PC巨頭們對新市場的策略:觀察,等待,爆發。 2009年第三季度,智能本爆發的勢頭開始顯現。10月,沈振來表示,華碩將在2010年發布一款184美元以下的智能本。他還表示,上網本市場的成長在變慢,未來想要進一步成長必須依靠智能本這類創新產品來達成。 然而,依靠上網本實現了快速增長的Acer對此并不認同。同樣在10月,Acer CEO兼總經理蘭奇表示,智能本市場狀況并不明朗。無法采用Windows操作系統是他眼中智能本的軟肋。 與品牌廠商相比,代工廠商的動作要積極得多。在中國臺北電腦展前后,和碩等代工廠商展出的智能本樣機就不斷涌現。富士康首席執行官助理 Young Liu在2009年9月透露,富士康正在研發不少于5款的智能本,分別采取不同的操作系統。 代工廠的積極動作意味著,智能本要大量鋪貨,供應能力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否有足夠多的實力強大、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廠商愿意進入這一市場。而品牌廠商們曖昧不明的態度表明,對這一市場是否具備足夠的利潤空間,是否值得進入,他們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看起來很美的智能本還無法復制上網本的輝煌。另外,在上有輕薄筆記本電腦,下有蘋果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的圍攻下,智能本能否突圍,也尚屬未知數。 7~10英寸戰場的硝煙 7~10英寸的計算終端,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不可想象。而現在,正是這一領域成為了上網本與智能本短兵相接的戰場。 2007年,華碩推出EeePC時,沒有人看好這款產品。然而,在其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漸漸發現這款產品在便攜性和功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平衡,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上網本”。之后,這類產品快速增長,成為計算終端中舉足輕重的一個類別。 上網本開啟了7~10英寸這一傳統PC并未涉足的領域。而智能本,則在這一新領域內找到了機會。 實際上,早在上網本之前,移動互聯網對移動便攜計算終端的需求就開始受到重視。UMPC和MID正是為此而誕生的。 遺憾的是,UMPC和MID與人們已經接受的計算終端大相徑庭,因而市場接受度并不是很好。反而上網本這種與傳統筆記本電腦區別不大的產品得到了認可。 與上網本相比,智能本在外觀上同樣采用了筆記本電腦的經典造型。不過,卻采用了ARM處理器,因而具備較低的功耗。 從已經公布的資料來看,聯想的Skylight與互聯網結合得非常緊密。它在美國將搭配AT&T公司的3G移動寬帶服務銷售,同時由于自身存儲空間僅有20GB,因此聯想還提供了網絡存儲平臺。 由于沒有采用x86架構的處理器,Skylight不能運行Windows操作系統,而是使用了基于Linux的定制操作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499美元的普通版之外,Skylight還有一個999美元的雙模式版本。用戶可以單獨拆卸下該版本Skylight的屏幕部分,充當平板電腦使用。 因此,Skylight不僅代表了沖擊7~10英寸領域的一類新產品,而且還兼具兩員大將的實力。 芯片大戰啟動在即 與上網本一樣,智能本的定義同樣不是由第一家制造者提出,而是由芯片廠商提出的。 2009年6月,中國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09)上,飛思卡爾和高通聯手推出了“SmartBook”這一名詞,正如英特爾將“NetBook”發揚光大一樣。 在飛思卡爾和高通的定義中,采用ARM核心處理器和Linux操作系統的便攜式設備被統一定義為智能本。飛思卡爾的客戶行銷總監Glen Burchers表示,新型智能本的造型有些將會與筆記本電腦類似,而有些則和筆記本電腦大相徑庭。按照他的說法,凡是采用ARM處理器的、不是智能手機的便攜終端,都可以稱作智能本,這將部分平板電腦以及采用ARM處理器的類MID產品也涵蓋了進去。 這一定義反映出了與傳統PC明顯不同的消費電子產品特性。像手機這樣的消費電子產品,其形態相對不固定,用戶會由于新穎的設計而去購買它。而傳統PC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相對固定,除了花紋、材質等方面的差別之外沒有過多的變化,上網本也是如此。 “智能本等設備的涌現要基于三個基礎:首先,基于ARM處理器的性能到了一定水平;其次,互聯網的普及讓應用更容易獲得;另外,還要求網速提升到用戶可以接受的程度。”ARM移動計算事業部總經理Bob Morris對記者表示。 毫無疑問,智能本這種嶄新的特性給芯片廠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更靈活的設計。 對此,飛思卡爾半導體亞太區市場經理蔣宏表示,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產品變化非常迅速,“今天做了一個功能,明天可能就不需要了,反而需要新的功能。”所以,要提供設計方案給各種不同的產品,這就要求芯片供應商更加靈活。 ARM的開放架構使得它的家族成員在不斷豐富,目前市場上基于ARM的處理器和微控制器有上千種之多,因此,它為智能本提供的解決方案也越來越全面。 “飛思卡爾擁有面向不同領域,從低價、低功耗到高性能的全線ARM產品。而且,現在設備制造商對于方案的易用性要求很高,一款設備的研發周期從前也許要兩年,現在只要幾個月,因而整體方案的提供變得更加重要。”蔣宏表示。 作為一家傳統的GPU公司,NVIDIA的Tegra是其推出的一款基于ARM的解決方案。與飛思卡爾、高通等廠商不同,NVIDIA的方案更加注重圖形性能,這也是NVIDIA的強項所在。 Tegra的產品總監Bill Henry同樣將新消費電子產品的出現歸結為三個要素:技術的突破、應用的出現和新媒介的出現。“對互聯網應用來說,iPhone(手機上網)的分辨率較低、屏幕較小,無法瀏覽完整網頁;而傳統筆記本電腦又大又重,電池續航時間也不夠長。而利用Tegra,可以做出同時兼顧兩者優勢的產品。” Bill Henry表示,富士康等廠家已經推出了基于Tegra的智能本,這些產品能夠完成1080p的高清視頻播放,并能運行3D游戲,還可以通過Tegra內置的HDMI將畫面輸出到電視等設備上。同時,Tegra內部的各個模塊各司其職,在閑置時都可以單獨關閉,因此功耗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高通、飛思卡爾,還是NVIDIA,他們推出的ARM芯片所針對的領域,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智能本領域,商家希望它們能被應用在大到平板電視,小到手持設備的廣泛領域。“現在Tegra已經在多種產品中得到了應用,比如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媒體播放器、智能筆記本、互聯網電視,甚至投影儀、打印機、汽車。”Bill Henry說。 這種產品類別的變革不僅僅給處理器廠商,也給其他半導體芯片廠商帶來了機會。例如,在串行接口、PCIE接口標準方面頗有建樹的半導體設計企業 IDT就在產品類別的快速變化中看到了新的機會。IDT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黃黎明說:“目前,各式各樣的融合產品都是為了增加最終用戶的數字體驗,而IDT 從2007年開始,已將戰略方向調整為提供關鍵的數模混合信號產品解決方案。” “目前,產品類別變化非常迅速,這對芯片廠商提出的要求是,要隨時按照應用為導向來開發芯片。這要求企業同時具備靈活性和一定的規模。”黃黎明表示,在智能本等新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芯片廠商要更加貼近用戶,做定制化的產品。 面對市場的變化,另一家與ARM類似的架構供應商MIPS也在積極規劃。MIPS 科技公司策略營銷副總裁Kevin Kitagawa表示:“因為Android 是與設備無關的,它為MIPS開啟了新的市場。”2009年,采用MIPS與Andriod操作系統的平板電腦也已經出現。Kevin Kitagawa說:“MIPS 架構是純粹干凈的RISC,能非常高效和快速地處理多媒體內容,因而在數字家庭等市場占據著首屈一指的份額。” Kevin Kitagawa表示,ARM是MIPS目前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在融合的趨勢下,兩者也都涉足了對方的領域。“由于功能和性能在產品和市場中不斷遷移,這種融合意味著市場在不斷變化,處理器供應商開始為未來的設備進行自己的定位。” 融合早已為沖突打下基礎。積聚的能量正在蓄勢待發,而智能本,極可能成為釋放能量的導火索。 兩大巨頭的對壘 英特爾與ARM,曾經兩不相干的路人,現在成了冤家對頭。 不必再渲染英特爾的強大,無論它瞄準了哪一個市場,單是它發出進軍的號角,就足以讓競爭對手嚴陣以待,不敢輕敵。而英特爾實力雄厚,的確也很少失手。 雖同為芯片廠商,二者的商業模式并不相同。英特爾研發、設計、制造,全部一條龍自主經營,是當之無愧的PC市場的霸主;而位于英國劍橋的 ARM,則是芯片設計公司,它的發展靠的是半導體IP(知識產權)授權,它授權三星、高通、飛思卡爾等芯片公司使用ARM設計,各芯片公司再根據自己的要求,進行一些改進,ARM收取一定的授權費用。據統計,2009年,全球約有95%的手機使用了ARM授權的低功耗芯片。兩個絕對的領導廠商分踞在不同的市場領域。 ARM推出的處理器產品在一定時期內,和英特爾當初推出的產品完全不是一碼事兒。英特爾依靠高性能CPU稱雄PC市場,而ARM做的是低功耗處理器,這被認為是一種小玩意兒。可小玩意兒也終有玩大的一天,就像當年的PC曾被大型機、小型機廠商嗤之以鼻,但最終成勢一樣。 當年,諾基亞推出了數字手機,而且很快擴大了自身在手機市場的優勢,成為當時的市場老大。因為與諾基亞達成了深度合作,ARM很快借力實現了業務的快速成長,后來甚至成為了手機廠商采用的事實硬件平臺標準。 深究智能本與上網本遭遇戰的緣起,是英特爾率先發起了沖擊。從出貨數量上看,手機單季度出貨量幾乎可與PC全年出貨量相當。當PC出貨量增長趨緩,英特爾勢必要尋找一塊全新的新興市場,以攤薄自己的開發設計和制造成本,否則,Tick-Tock模式將難以為繼。英特爾瞄準的市場之一,就是移動設備市場。 1998年,英特爾曾通過收購獲得了Digital Equipment的StrongARM設計,并從ARM公司獲得了Xscale的使用授權,一度在黑莓、Palm Treo和摩托羅拉Q系列手機中使用。當時,Gartner分析師預測英特爾此舉為其進軍移動通信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數年之后,英特爾因種種原因將該業務出售給Mavell,第一次從通信領域退出了。 時隔多年后,有分析評價說,英特爾當時心氣很大,但進軍通信領域為時過早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計算與通信的融合趨勢日趨明顯。英特爾此時就不會再等,而且志在必得。 英特爾再次殺回來顯然是有備而來,它為移動互聯網設備和深度嵌入式應用專門打造了凌動處理器,并將寶押在SoC上,意在最終進入手機領域,與 ARM分食,上網本不過是中間過程而已。試想,抓住了移動設備的兩極,中間出現的各種設備對于英特爾來說豈不盡在囊中? ARM受到“冒犯”必然要發起反擊。ARM公司總裁都德·布朗在前不久接受媒體采訪時堅定地說:“英特爾想通吃電腦和手機兩塊市場,我們的答復是NO!”而且,布朗明確表示,“為什么他進入我的地盤,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場上去呢?”智能本其實就是這種考慮的結果。 布朗所說的PC市場,并非是傳統市場,因為性能等原因,主流PC市場仍被英特爾牢牢把握。但在上網本這樣的低功耗,而且對性能要求并不高的市場,ARM就并非沒有用武之地了。據了解,ARM發布的Cortex-A9已經在性能方面做了優化,并同時強調省電。這樣的態勢讓英特爾為之頭疼。聯想智能本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以英特爾為代表的上網本陣營正在被撼動。 布朗和阿南德曾經多次爭辯過,后者是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超便攜事業部總經理,他聲稱基于ARM架構的設備很多時候無法正常瀏覽網頁,ARM手機上的許多瀏覽器不支持Flash等Web標準。布朗馬上回應,稱不能正常播放Flash是因為測試時沒有安裝支持Flash的插件,而不是ARM架構的問題。 口水戰只是表象,底下的爭斗進行得更兇。雙方都在集合力量,將自己的能量更多地釋放出去。除了吸引系統廠商,還包括對操作系統廠商、Adobe 這樣的應用軟件廠商等資源的爭奪。兩大陣營正在為此傾盡全力。 記者手記:新戰爭的序曲 當互聯網成為計算領域的主流應用時,一場沖突就注定要發生。類似黑莓、iPhone這樣的智能移動終端已經很大程度上具備了電腦的特征。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兩者依然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因而,正面沖突遲遲沒有發生。當英特爾下探到上網本,ARM也上探到智能本的時候,這場沖突終于來臨了。 實際上,在更小尺寸的領域,UMPC、MID已經和采用ARM處理器的類似產品短兵相接。可惜的是,MID這類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遠未達到一定水平,因此這場沖突也并不引人注目,只是成為兩大陣營之間真正戰役開始前的序曲。 在傳統概念中,電腦是生產工具和大件設備,而手機屬于日常消費品。因此,用戶選購前者時,主要會考慮性能參數;而選擇后者時,更關注款式和功能。現在,智能本和上網本剛好處于中間的尷尬地位:性能不夠強,款式又不夠個性化、差異化。智能本和上網本現在的火爆,原因在于,筆記本電腦是市場成熟、接受度較高的產品。相對來說,MID這種類型的產品還算新鮮玩意兒,因而很少有人愿意花費高昂的成本去嘗鮮;而上網本和智能本的形態非常接近傳統筆記本電腦,因而能夠更快地被人們接受,正像智能手機因其與手機接近的形態而被接受一樣。 然而,目前的形態就是未來計算終端最終的形態嗎? 實際上,聯想和蘋果正在解答這一疑問:Skylight的高級版本可以將屏幕拆卸下來,單獨作為一款平板電腦使用。而蘋果更是跳過智能本,直接進軍平板電腦市場。平板電腦可以具備較大屏幕,因而可以提高網頁瀏覽等應用舒適度,同時可以利用觸摸屏實現類似iPhone的應用體驗。 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最終形態究竟如何,還沒有人能夠回答。不過,目前看來,平板電腦無疑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許,SmartBook的出現,只不過是為平板電腦的到來鋪路。而在這一全新形態的產品上,x86與ARM將上演一場更精彩的角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