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宣布開始制造業回流計劃后,包括臺積電、三星等一眾國際知名半導體廠商,都“被自愿”地進入到了美國本土投資建廠。這一舉措不僅表明美國意圖扭轉其制造業“空心化”的決心,同時也意味著美國正在為地緣政治沖突做準備。 而讓美國擔憂的正是來自中國的崛起,隨著手握巨大市場的中國開始進入到半導體產業鏈當中,并且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于美國的相關企業以及依靠高技術掠奪全球財富的布局沖擊是巨大的。 因此,美國開始想方設法遏制中國技術發展,讓全球產業重新回到那個美國只需要依靠技術與專利便能攫取大量利潤,中國依靠人力但卻只獲得微薄收入的時代。也正是由于美國的種種舉措,造成了前幾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失衡,也讓歐洲殃及池魚。 在這種局勢下,逆全球化已經不可避免,但這并非各國之間完全的分離,而是從全球化,走向區域聯合,并且即便是各個區域之間也形成了密切的貿易往來,這就形成了全球區域化貿易的復雜形勢。 需要承認的是,在半導體領域中,中國暫時還處于下風,目前也在積極的進行相關產業布局。而歐盟此時通過芯片法案,或許將為中國半導體市場帶來轉機。 對于歐盟本身而言,出臺相關芯片法案本身與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發展有著不小的關系,也正是由于美國的舉措,讓歐盟意識到自身的半導體產業鏈非常依賴于美國和亞洲,在危機意識的驅動下,芯片法案的推出便順理成章。 歐盟芯片法案的推出,也證明歐盟與美國并不完全是一條心,既然如此,歐盟便與中國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更何況,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削減通脹法案》的制定,都屬于損人利己的法案條款,讓歐洲與日韓的汽車產業大受影響。 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之一,可以與歐洲一同分享發展紅利。意法半導體CEO Jean-Marc Chery曾公開表示,中國占ST收入的30%,是ST絕對不想離開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