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即可攝影。——美國“現代攝影之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工業革命推進,光有了多種衡量維度 公元前2世紀,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提出了一種測量恒星亮度的“星等”方法,這是人類最早對“光”的定義,它強調了明和暗的感知。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第一臺照相機,其銀版攝影術讓表面上有碘化銀的銅板曝光,然后蒸以水銀蒸氣,并用食鹽溶液定影,形成永久性影像。光能被留存了,“光的明暗,成就黑白照片”。隨著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創立色溫度量法,亮度和色溫均有了可衡量的維度,可捕捉可控光的“照相機”持續發展,讓攝影藝術真正出現。 電能全面應用:從化學閃光燈到物理常亮燈 攝影技術誕生后的48年間,人們渴望暗光拍攝也能清晰明了。直到1887年,一種能帶來夜間補光的閃光攝影出現,這就是鎂粉閃光機,依靠點燃鎂粉與氯酸鉀混合物發出強烈白光,但僅僅是研磨材料和使用都有危險,也會產生大量煙霧。電影《黃飛鴻》中十三姨就因為鎂粉放多,拍照燃燒時將籠中小鳥灼傷,操作也極為復雜。隨著電能普及應用,德國人歐斯特·邁爾于1929年發明一次性閃光泡,完全代替了鎂粉閃光機。 1931-1972年電子閃光燈歷經三代變革,從氣體放電演變出集成電路和晶體管組成的主流閃光燈。但閃光燈電壓在500-2500V之間,拍攝的光線也會在人眼瞳孔發生殘留現象,形成“紅眼”,超高亮度的補光注定其只能用于照片拍攝,早在1907年,Mariano Fortuny為舞臺照明設計出能反光照射的大型舞臺攝影燈,造型前衛,雖然亮度不及閃光燈,但能滿足常亮補光需求。 LED讓攝影燈市場規范化,消費和專業逐步細分 縱觀攝影燈歷史,也是發光材料的發展史,從鎢絲燈泡到鹵素燈,人們力求安全穩定。1960年,基于半導體材料能夠產生光線的理論發現,第一個商用的二級燈管誕生(簡稱LED )。1993年日本開發出具有高亮度的藍色發光二極體,類似于傳統的日光燈與白織燈泡。此后發光二極體躍升為21世紀照明與顯示器的新光源,幾乎規范了攝影燈上游材料,近現代舞臺、戲劇、電影文娛市場的發展,也讓市場形成多個細分產業鏈,逐漸開辟了新的商業類目。 我們知道,能打出一束立體質感、自然、有情緒甚至達到藝術價值的光線,遠比單純照亮物體更難,專業和消費區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行業規則。隨著近年短視頻和直播出現,燈的款式拓展到了幾千余種,常見的環形燈、口袋燈、手持燈等產品大多只有10W左右功率,行業里習慣以60W為界線區分燈具不同使用領域,100W功率以上的攝影燈則大多用于商業拍攝。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百年攝影燈較難突破 1907年的舞臺照明燈基本奠定了近代攝影燈雛形,然而其大多基于散熱技術和提升LED高功率集成面光源的COB材質改進,迭代產品,工業標準化高產也導致大部分廠商使用統一制式的零部件,放棄了更高成本的獨立設計,攝影燈同質化嚴重,甚至創新停滯。比如說,現有攝影燈依舊慣于增加散熱器鰭片和風扇大小的方式解決大功率散熱問題,功率越大,產品器件也就越大越重。對于用戶來說,這是一種對“專業”的無奈妥協。不過,時代多次驗證,市場需求深刻影響著企業的存亡。 曾經的手機帝國諾基亞數十年穩居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一,但持續吃老本,暴露的系統體驗和安全問題讓其“坐吃山空”,2014年最終沒落,進入“后終端時代”。而吞噬市場的正是非常重視系統體驗,能夠大屏交互的蘋果和三星公司。或許,能改變和顛覆行業的也只有跳脫傳統思維的技術創新。于是,我們回歸攝影燈市場,這種現象也在悄悄上演。 2022年,誰能想到“一家做了7年穩定器的廠商居然來攪局!”云臺品牌——智云對外宣布進駐燈具市場,一時間眾說紛紜。而智云在手持影像深耕多年,不按廠商套路出牌,產品極具創新性,多次引領市場發展,是全球云臺的第一梯隊。 不盲目跟風,智云攝影燈憑硬核技術入局 “行業里高度同質化正是當下面臨的問題,更可怕的是這種現象讓眾人自我感覺良好。”一位行業從事散熱系統研發的工程師描述到。據了解,攝影燈實現大功率需要高度依賴散熱器,在廠商渲染燈光調控功能的主流上,衡量散熱技術的標準現在唯獨剩下靜音表現了。而隨著短視頻和直播市場門檻降低,個人創作者急需的輕量化、大功率燈具持續空白,大廠似乎還在“閉門造車”。 “手持云臺所集成的電調電控和供電技術遠遠比想象的復雜,它是微秒級動態調整的,云臺的綜合算法難度更高。我們早在2019年就布局云臺的技術下放,精準算法能為行業帶來更出色的性能表現,甚至是革命性的改變。”智云工程師描述道,“我們了解到攝影燈市場對于小型大功率設備的需要,和云臺輕量化高性能一樣,我們希望力所能及。”在歷經4年左右反復實驗,智云將流體力學、電調算法、姿態算法加進了燈具散熱器,這套不采用公模設計的散熱系統就是智云獨家的“電子回壓散熱系統”。 散熱器的關鍵是氣流進入帶走熱量,傳統散熱器各處的空氣都會進入結構內,使得內部氣壓處與混亂狀態,排氣不暢,當壓力與流速的比例越大的時候,混亂程度高,無效的湍流壓力越多,散熱效果越差。應用流體力學,智云重新設計了散熱鰭片和風扇扇葉形狀,捋順了空氣進出的方式,“氣流不再互相掐架了。”;另外內部還采用變頻FOC風扇根據溫度實時變換風速,穩定內部擾亂氣壓的溫度,多重組合完成高效率散熱。 這還遠遠不夠,基于燈具方位重力影響內部壓力問題,智云將云臺中獨有的陀螺儀技術放進散熱系統中,將整個系統建模后,用姿態算法計算各個姿態下的空氣擾動,結合FOC風扇精確調控消除剩下的氣流干涉,達到整個系統效率大幅提升的效果。由此技術而生的第一代電子回壓散熱系統,成為智云首發補光燈五倍M40口袋燈、F100棒燈的核心技術。 短期內居然還有技術突破,智云打算自己卷自己? 基于電子回壓系統的推進升級要求,工程師發現空氣流道越長,壓力產生的噪音越大。他們使用正面直接透氣的方式縮短鰭片的縱深阻力,從而在同等噪音下提高總體空氣壓力,用同等的噪聲,獲得更高的壓力,從而提高排氣量。同時這套系統也將傳統攝影燈功率密度從0.14-0.19W/cm3左右,提高到0.21-0.35W/cm3,這就是二代電子回壓散熱系統,由此設計的功率王G60和X100在掌上魔方體積上實現了60W專業功率輸出,X100更是實現驚人的口袋大小百瓦功率,一舉打破行業規則。 不難看出,智云核心散熱科技讓結構更為精簡緊湊,帶來更好便攜性,進而為創作減輕減負。同時智云也在“輕小亮”基礎上加入傳統攝影燈都不具備的自適應集成供電系統,這套方案解決了NP-F電池功率不足且笨重不靈活的問題,保證了移動電源使用TYPE-C就可以戶外滿功率補光需求。 正如貫穿智云“想到 做到”的品牌精神一致,智云創始人廖易侖表示,“智云成立的初衷就是追求不斷的科技創新和突破,讓探索技術星辰大海的不懈努力,為用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產品,幫助每個在創作路上奔跑的個人和工作室、團隊實現創作夢想,只要用戶能想到,智云就會努力幫助大家做到。”未來,根據智云產品戰略,將繼續研發高質量云臺產品,持續占據第一梯隊;也將開發更多專業和消費級補光設備,覆蓋光影需求每一個角落。 百年光影見證了無數傳世攝影作品和經典影片,如今科技創新讓人人都能成為創作影像的第一用戶,隨時隨時都能記錄美好生活。輕量化,智能化,專業全面才是每個廠商身體力行的創新方向,而縱觀智云7年歷程,每次創新變革都走在行業前頭,引領發展,在科技星辰中散發著自己獨有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