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格隆匯 又是半導體,又是大新聞。 一切,從一篇“小作文”開始: 中國計劃撥出逾1萬億元人民幣(1430億美元),以提振國內半導體行業,這是朝著實現芯片自給自足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為了對抗美國旨在減緩中國技術進步的舉措。 不管有沒有,也不管會不會,反正市場是瘋了,昨天尾盤,港股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都瞬間飆漲。 今天,A股不少半導體概念股也是高開,雖然后面走勢趨弱,但看得出市場對于這個萬億級別的扶持計劃很受用。 而在半導體需求周期下行,股價持續調整的行情下,政策無疑是最具刺激性的事情,可以預見的是,半導體行情很可能會因為政策而重新啟動。 01 國產替代,一直都在 作為周期性行業,半導體本身遵循著自己的周期律,簡單地說,就是需求上升--價格上漲--擴產--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價格下跌--減產,然后周而復始。 不過,對于中國而言,這里多了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由中興通訊被美國斷供,導致差點死亡的事件,而引起的半導體自主問題,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半導體國產替代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實,半導體自主可控這個事,很早國家就重視,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有過不少試驗,國家是給錢給政策,大力扶持,但囿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實在有限,不但做不出來,反而被不少人渾水摸魚,鬧出了拿別人的產品貼上自己的商標去騙補貼的事。加上成為世貿成員的諸多協定,于是,半導體自主化的進程被暫時放了下來。 直到2010年代,隨著國內電子產業的發展,每年進口的半導體產品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原油的進口量,國家進入了新一輪半導體扶持政策階段。最顯著的事件,就是2014年,國家發布了關于要集成電路的推進規劃,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就是業界常說的國家大基金,通過給國內半導體公司注入資本的方式,去扶持其發展壯大,目標就是實現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 國家大基金的第一期資金就直接注入了987.20億元,是我國首個目標規模突破千億元的國家級產業基金,這第一期資金大約在2018年年底投資完畢,總金額超過了千億元,達到了1047億元;緊接著在2019年,國家大基金第二期資金開始到位,總金額達到了2041.5億元人民幣。 有“水”自然就會有“魚”,“水”越大,“魚”就越大。 因為這個基金而起來的半導體公司,非常多,設計、制造、材料、封測、設備等等整個的半導體產業,都收到了國家大基金豐厚的“紅包”,受到這個大基金的帶頭作用,很多半導體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瘋狂追捧。 舉個例子: 2016年8月,國家大基金一期斥資6億元入股北方華創(當時叫七星電子),取得公司發行的新股3436.43萬股,成為北風華創第三大股東;2019年12月,國家大基金一期花了9.11億元參與北方華創定增。 2016年8月以來,北方華創最高漲幅超過10倍,目前仍然有7倍;2019年12月以來,北方華創漲幅最高超過4倍,目前仍有2倍。 而業績上,北方華創確實也表現不錯。 2016年--2021年,營收從16億增長至96億,翻了5倍,年化增速43%;凈利潤1.38億增長至11.93億,翻了7.68倍,年化增速54%,盈利的增長顯著快于營收增長。 如果剛開始的時候,始終有人對國內半導體公司信心不足,擔心國家的投資會打水漂,又或者再一次成為一些人渾水摸魚的機會,那后來的事實,就真的反證了這一點。 盡管國家的資金扶持,不能保證每一分都花出成效,但從行業整體上看,確實給了不少公司發展壯大的機會,也給了投資者創造了不菲的回報。 而這個刺激因素,現在又一次被擺上臺面,等待它的,會不會是“昨日重現”? 02 周期反轉+政策刺激,行情要回來了? 眼下,如果從全球的需求上看,半導體產業無疑正處于周期下行。 原因很簡單,半導體的下游應用產品中,很多都正處于飽和的狀態中,典型的是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多個季度負增長,雖然有電動車這個增量市場,但這個市場目前還是聚焦于電動化,智能化雖然也有市場,但技術還有待突破,暫時還沒有辦法對沖手機、PC、家電等消費電子的下滑。 不過,從2021年年中,半導體需求見頂來算,到現在已經過去6個季度,根據9個季度的庫存周期算,半導體有望明年下半年進入新的需求周期上行。 另外,從宏觀經濟層面,中國已經步入復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目前正處于衰退,明年下半年有望觸底,其他市場也會隨著中美歐等大經濟體的復蘇而復蘇,在經濟復蘇的時候,半導體的需求也會隨之也出現復蘇。 股價一般都是提前半年有反映,現在布局半導體,有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 而且,半導體行業的股價經過比較長時間的調整,不少和高位相比,已經腰斬,估值也大幅回撤。如果這次的“小作文”成為事實,很可能會加快國內半導體的周期上行。 首先是國內存在很大的產業替代空間,尤其是偏中高端的產品領域,這些領域長期被國外半導體公司壟斷,如果國內公司能夠做出與之匹敵的產品,是不愁沒有需求,也不愁沒有市場。 其次是政策的強刺激作用,在A股尤為明顯,但凡有龐大的政策刺激,行業都會被瘋狂的追捧,前面的光伏、新能源汽車已經有過實證。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的全球政經環境下,產業鏈安全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不單單是中國,美國、歐洲、日韓也一樣。最近,美國強行把臺積電搬到美國的事,被瘋狂刷屏,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對于高端產業的爭奪戰,已經趨于白熱化,誰都想把這些香餑餑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反過來,誰要是在這些產業缺乏控制力,等待他們的,是無休止的“卡脖子”問題。 這一點,已經被寫進未來10年的國家發展計劃中,算是定了調的事情。 過去,有不少人對國內技術實力持懷疑態度,那是因為國內的市場需求還沒有起來,很多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國內沒法消化,只能出口,但現在已經不一樣,國內的消費力已經能夠支撐起來。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腦消費市場、手機消費市場、家電消費市場,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這些產業在當時看,失敗的概率也不低,但最后都成功逆轉,不僅實現產品的自給自足,還可以出口,賣到全世界。 半導體的技術壁壘確實很高,要想突圍,可能會比電腦、手機、家電、電動車難,但有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國家政策、資金以及資本市場的支持,成功概率畢竟是存在的。 至于其他的,我們一步步往前看即可。 03 結語 回歸到投資層面,國內市場向來對大的政策扶持很敏感。而且,萬億級別的政策扶持,比起其他的產業扶持政策,要大得多,刺激效果自然不用多說。 不管核心的半導體技術什么時候突破,我們都可以預見,政策真金白銀的扶持,企業拼命往前沖,以及資本市場的追捧,都是一以貫之,一路相隨的。 這種疊加了政策紅利、市場紅利、資本紅利的產業,值得一路關注。 當然,在大量密集資金投放下,難免也存在渾水摸魚的公司,一地雞毛的事情也不會少,所以投資半導體,需要的是肯定行業價值的前提下,仔細甄別那些真正有潛力的公司。 現在看來,中低端領域中國公司做得還不錯,但是高端領域還有待突破,特別是設計、制造、核心設備、材料領域。 如果求穩的話,一些已經處于領先位置的國內半導體公司,是首選;如果敢冒險,可以多看看那些直接被美國限制的細分領域,而這些領域一旦形成突破,爆發出來的增長潛力毫無疑問會更大,投資收益也會更加大。 現在,萬億扶持還只是“小作文”,到底真實與否,這周的經濟會議可能會有一個表態,我們要做的,就是重點關注即將召開的這個重要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