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微時光 進口芯片那9個月的行情,就是擊鼓傳花,看誰是最后一個接盤俠。”在華強北做了20多年電子元器件生意的李政說。 從2020年開始,因供貨緊張引發的“斷芯潮”,在華強北激起千層浪。2021年,隨著芯片價格水漲船高,華強北芯片行業迎來了幾十年未遇的行情,各式各樣的造福神話在此上演:95后采購員辭職后炒芯掙了幾百萬,90后老板半年賺下幾千萬…… 大量的資金和投機者,從全國各地涌入華強北。在華強北芯片相關行業工作的吳宇聽說,華南某個村湊了數百億來此賣芯片。 隨著芯片價格逐漸回落,炒作者眼看著囤積的芯片砸在手里,從高歌猛進到哀鴻一片,只有區區幾個月的時間。還有不少資金有限的投機者,貸款炒芯失敗后,最終欠下巨債。 “一波資金刮來,留下一地雞毛,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對于華強北芯片行業的老生意人來說,席卷而來,拂袖而去的炒作者,攪亂了市場的正常運轉,也損壞了華強北在下游客戶中的信任度。 淘金者的豪賭 張明飛2008年來到華強北,在此做了十幾年的進口芯片經銷商,2021年這波漲價行情,是他入行以來頭一次遇到,“就是幾十年一遇的短期態勢”。 作為亞洲最大的電子元器件集散中心,華強北芯片行業的生意人,承擔的大多是小代理商和經銷商的角色。過去幾十年里,這行的利潤很穩定,“三到五個點,撐死了能到十個點”。 芯片漲價的苗頭,始于2020年疫情初期,從醫療相關的芯片緊缺,蔓延到多個細分領域。貿易戰升級以后,進口芯片在市場上愈加緊俏,價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部分型號的芯片,因市場緊缺,價格幾十倍、上百倍地上漲,吳宇記得有款芯片,正常時價格只有10來塊,市場最缺的時候,漲到1000多塊。 第一波賺到錢的人,是漲價前就有大量芯片囤貨的經銷商,“因為這波偶然的行情,給外界造成了這行很好賺錢的誤解”。 大批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淘金者,開始涌入華強北,租辦公室,招人,賣芯片。 吳宇負責華強北一家芯片主題咖啡館的運營,這家咖啡館由華強北幾個芯片行業的老生意人合資成立,主要承擔信息共享、經驗交流等功能,日常頻繁地舉辦著不同主題的芯片行業交流會議。 在這波過山車般的芯片漲價潮里,吳宇目睹了投機者們的境遇。 沒有人知道這一年里,到底有多少資金流入華強北芯片市場。有些淘金者原本做餐飲等其他生意,因疫情生意難做,便拿著手里的剩余資金,一股腦扎進了華強北芯片一行。 關于資金量,最驚人的數字來自華南某個村子,“全村湊了幾百個億,跑到華強北賣芯片,現在情況怎么樣,就不好說了”。 “這波人在我們看來就算是外行,投機心理加上經驗不足,很容易在高位接盤。芯片價格回落以后,虧得最慘的也是這些人”,吳宇說。 2022年,隨著原廠產能恢復,貿易政策寬松,芯片供貨慢慢進入市場,價格逐漸回落,很多投機者在這個過程中,虧得血本無歸,“他看到高峰時賣到1000塊的芯片,跌到300塊,就把錢全部砸進去囤貨,很快,這款芯片價格掉到了30塊,一旦一片貨壓死,整個生意就運轉不了了”。 “市場瘋狂的時候,信息的及時性、來源,你對市場的判斷都很重要,外行沒有這個能力。華強北做芯片生意的老人,很少人會參與這樣的炒作。” 李政將被炒作者攪亂的市場形容為“一地雞毛”。價格瘋漲,終端廠家因買不到芯片而停產,給張明飛這樣的進口芯片經銷商帶來不少困擾,”一旦客戶在價格、供應周期上吃了虧,那損害的還是我們這些老人的信譽。” 無“芯”下鍋之后 對于產業鏈下游的終端產品廠家,芯片短缺,意味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這波漲價潮中,一批終端產品創業者、小廠商,由于成本暴漲或買不齊產品零部件,經營受到重創甚至倒閉。 吳宇認識一個做測溫筆的廠家,產品用到的一款芯片,正常時價格9毛,高峰期漲到8塊,這款測溫筆的出廠價也僅有8塊多,這款測溫筆只能暫時停產。 也有一部分終端廠家,搖身一變轉為“投機者”。一款電子產品需要用到的芯片,可能有幾十、上百款。一些終端廠家,因缺芯產品停產后,將手里的部分芯片存貨出售,在市場上大賺一筆。 “這兩年遇到不少終端工廠,再另外注冊貿易公司,專門轉型賣芯片。” 也是在這波“漲價潮”中,一些國產芯片開始嶄露頭角。“國產替代進口,是在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吳宇介紹。國內產品中,用于消費類電子的芯片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替代進口產品不成問題。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國,從供給端來看,目前中國大陸芯片生產原廠能力較差。中國芯片的短板在于高端芯片產品、先進制程、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工業軟件等方面。 眼下的華強北市場上,汽車、軍工等行業所需芯片依舊搶手,價格也居高不下,這也是國內技術上尚待突破的領域。 到今天為止,缺芯對汽車行業的影響依然巨大。2022年9月份2022年9月,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發布數據,截至9月25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337.68萬輛汽車。而在2021年,全球汽車累計減產量高達893.4萬輛。 而在電子消費領域,全球芯片巨頭美光科技今年9月份透露,由于手機、PC的個人消費端市場萎縮,相關領域的存儲芯片進入下行周期。 不變的電子第一街 走在華強北街頭,過去兩三年間,一度火爆過的美妝市場、零食市場已經蕭條不已,明通化妝品市場里,一樓營業的店鋪不足4成,2樓只剩下寥寥幾家。不遠處,曼哈零食廣場的情形,與明通相差無幾。 近十年來,華強北在外界眼中浮浮沉沉,礦機、美妝、零食等生意,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短期逐利。 對于華強北沒落的說法,吳宇不以為然。“其實沒落的是手機市場。華強北的電子元器件行業,這幾十年非常穩定,這里還是亞洲最大的貿易集散中心。” 變化在于商業形態,商家們不再依賴電子市場的一米柜臺,“線上的交易平臺非常成熟,真正的交易量,都體現華強北的寫字樓里。” 在實際交流中,吳宇也發現,最近一年來,從華強北美妝、零食生意中流出的采購員、業務員,慢慢地開始流入芯片行業,“去年賺到錢的芯片經銷商們,也在擴大公司規模,剛好接收了這部分人員”。 因為這波漲價潮,華強北一部分芯片經銷商的確獲利頗豐。漲價潮的另一面,則是瘋狂涌入的資金和投機者,給市場帶來了諸多沖擊與傷害,“因為這些,華強北市場承擔了很多罵名。可市場只是一張晴雨表,你說這張表有問題嗎?” 備注:文中李政、吳宇、張明飛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