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車越來越普及,消費者對于電動汽車的續航也越來越關注。而電動汽車的驅動主要依賴于電驅系統,包括電池、電驅以及電控。功能主要是作為電動汽車的驅動系統,負責將電池輸出的直流電轉化,驅動電機旋轉,并通過軸齒系統的減速增扭,將動力傳遞給車輪,從而驅動車輛的行駛。 因此續航一方面主要看電池能量密度和材質,電池能量密度決定了電池的帶電量,比如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要比磷酸鐵鋰高,續航更久,但安全性上有所不足。此外如寧德時代所發布的麒麟電池,思路同樣是增大電池包內的體積利用率與能量密度來延長續航時間。 另一個影響續航的重要因素在于汽車的重量,比如動力電池可以做得足夠大,但是負重越大,車輛續航反而會越短,這就需要有一個平衡。此外,風阻同樣會影響電動汽車的續航,通常轎車的風阻要小于SUV的風阻。其他因素還有如環境溫度、自動駕駛等,都會對續航造成干預。 同時,由于主要依靠電機驅動,而電機能量效率極高,目前已經可以達到95%以上,對比燃油發動起能量效率普遍在30%左右,可以認為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也非常節能。 根據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公告目錄中的資料顯示,大多數純電動汽車能耗水平在110-160Wh/Km,也就是0.396-0.576MJ/Km。不過在實際使用中,許多人會發現標稱能耗與實際使用能耗差別非常大,并且能耗的波動也非常大,換算過來可以認為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與標稱值也有較大的差距,即便用最嚴格的EPA測試標準,同樣會有較大偏差。 燃油車的差異基本在10%-20%左右,而電動汽車卻可以達到50%-100%左右。比如電動汽車標準可以行使500KM,夏天使用加空調,可能只會跑400KM左右,而在氣溫較低的冬天,續航甚至可以低到200KM,這種巨大的波動與燃油車有顯著區別。 一個原因在于電動機效率高,所以導致能耗非常敏感。這個很好理解,舉個例子,許多電動汽車都是單級變速箱,因此隨著車輛速度的變化,電機轉速變化也非常大。假定電動機轉速在0-8000轉(最高速度在120km/h),并且電動機最佳熱效率區間并非在日常行駛速度上,而是中高速,因此日常行駛中的效率區間大概會在60-90%之間波動,綜合整車能耗波動也將在30%-40%左右。 并且,由于電動機的特性,百公里加速時間已經堪比燃油車的百萬豪車級別,而動力性越強,也讓百公里電耗越大。在城區內的多次啟停,也會加快能量的消耗。不過許多電動汽車已經安裝了能量回收系統,可以回收車輛制動時的動能,重新用于驅動,來節省電能的損耗。 因此,電池容量、材料、風阻、自動駕駛等,都會客觀影響到電動汽車的續航表現,而電動機對于電動車續航的影響相對主觀,取決于司機自己的駕駛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