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邊走 這些天有不少朋友和我交流起創業的問題。開了公司的希望可以幫著找貨源,沒開公司的希望能夠出出主意。隨著交流的增多,我不禁替他們中的許多人捏了一把汗,我怕說了,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本來是開開心心的交流,最后搞了個灰頭土臉,多沒意思。 收到了今天發來的論壇速遞,兩個標題很有意思。“做元器件創業好還是打工好?”“想做IC經銷商,該從哪進貨?” 工作了一年就要創業,開公司居然還在訊問從哪進貨? 忍無可忍,不吐不快! 電子產品分銷這個行業其實并不適合創業。不是IT業,只要有個好創意,就可白手起家,風投企業也會聞風而動。 身邊這行業的朋友幾乎沒有年紀輕輕、白手起家的。更沒有聽說周圍哪家經銷商被“風投”看中大把投資的。相反,苦苦掙扎的不在少數,全身而退的更是寥寥無幾。 這個行業需要資源和資金,還有工作經驗。就算像當年比爾.蓋茨那樣的天才,如果現在投身這個行業一定創不了業。 資源,如果沒有上游的,就要有下游;如果沒有下游的,一定要有上游的。 所謂上游資源就是產品供應商(原廠、代理商)的“現官”和“現管”。搞定了現官,可以名正言順地拿貨;搞定了現管可以捷足先登拿到更好的價格和貨期。所謂下游資源就是要有最忠實的客戶,每月能下單、買貨并付錢,而不是給些雞頭雞腳的訂單,貨款也不知道何時可以付出。 如果上下游資源都有,不用創業了,在家點錢就可以了。如果上下游都沒有,也不用創業了,你憑什么? 資金,舉個小小的例子吧。假設你找到了個能幫你忙的客戶,每月給你做10萬元的生意,而你也有供應商并同意COD給你貨。 客戶通常的帳期是“月結60天”,也就意味著基本上你要3個月后才能收到貨款。你最少要給客戶做1個月的庫存,因為你很難把握住交貨期做到“一手來、一手去”。 好了,這就是說,如果萬事順利,如果你有40萬元的資金,可以做每月10萬元的生意。如果毛利是5%的話,你可以每月賺5,000元。 小心,上面的例子全部假設的是理想狀態。供應商到貨早了,一定會通知你馬上提貨的,你可能要多放1個月的庫存了。客戶周轉有問題,貨款拖個1-2月也是正常的。這樣你的資金至少還需要20-30萬的余量。 如果價格有波動就更慘了,無論漲價、降價都不是好事!進貨的價格漲了,客戶是不會輕易讓你水漲船高的。如果進價降了,客戶第一時間就會讓你隨行就市。這個5%很危險! 如果本金一半不是自有資金,就算月息1%,4+2個月,你的5%就要去掉3%了。 呵呵,稅務局你還忘了去了!正規的客戶可都要**的啊,你的5%還要去掉其中的17%+。 如果客戶退單了,改型號了,你就要庫存積壓了;如果客戶賴賬了,你就要壞賬了。這也要在這5%里開銷的。 最近元器件普遍短缺,價格飛漲。交不了貨,除了給客戶罵個狗血噴頭,還要擔心別得罪客戶、跑了以后的生意;好不容易交了貨,還得按原價,不然,找你干嗎?5%這下還能剩多少? 可悲的是,如果成功了,三年后的營業額達到了每月100萬元,這時應該有了600萬元的資金了,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看看這百萬富翁的財產構成,除了給供應商的預付款,就是一大堆前途未卜的庫存,還有一屁股的應收款。手中要湊個10萬、20萬的現金都很難! 總之,這些財產不是在客戶的口袋里就是在供應商的口袋里,要不就是這一堆的庫存。一旦哪個環節出點問題前功盡棄。這個行業吞噬的是真金白銀,回饋的是些和你若即若離的財產。 說到這里其實是在一個更大的假設基礎上,就是你現在有著每月10萬元的生意,三年后有了每月100萬元的生意。更多的朋友兩手空空,貨在哪里?客戶在哪里?這個業從何創起? 你在公司的倉庫干過?你知道這幾百、上千個型號、規格的產品在貨架中是如何排列的?“賬實相符”,月底如何對賬?打包機你會用?你能徒手扯斷尼龍繩? 一堆的貨物送到客戶的倉庫,他們的收貨員是絕對不會停下手中的活來馬上收你貨的、更不會在你的送貨單上蓋章,你準備陪著、等著他們下班? 朋友,不要抱怨每天的工作簡單、重復;不要抱怨沒有得到重用;不要耿耿于懷,才能沒有發揮的空間;不要惦記著老板日進斗金。 成功人士可以在臺上信口開河,可不會有一條是可供你模仿的。 朋友,從小事做起,仔細留意,小事不小。創業的前提是“做業”,把業務做好,做好了業務了才有可能創業。這個行業就是這樣。要不轉行做IT? 創業?不如不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