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15日,Intel開發了全球第一款微處理器“Intel 4004”,時至今日即將整整40年。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Intel今天放出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尤其是歷代17款處理器的超高清大圖特寫(外殼與內核),值得收藏,不容錯過。 首先來看一段老祖宗4004與當今最快處理器Sandy Bridge Core i7的有趣對比: 1、對比晶體管速度,4004就像是蝸牛,每小時前進5米,而現在就是肯尼亞選手帕特里克·馬卡烏·穆斯約基今年9月25日在德國柏林創造的馬拉松長跑記錄:2小時3分38秒,平均時速20.6公里。從頻率上對比,二者就分別是蝸牛和閃電博爾特。 2、如今一臺筆記本每年的能耗價值約25歐元(¥220),而如果1971年來處理器功耗不變,如今的筆記本每年要在能耗上支出大約10萬歐元(¥87萬元),沒幾個人能用得起。 3、4004的內核包含2300個晶體管,Sandy Bridge則是9.95億個,就像一個小村落和整個中國的人口對比。如果每顆晶體管都是一粒米,9.95億顆足夠波蘭波茲南、德國斯圖加特、英國格拉斯哥或者任何56.7萬左右人口的大城市的所有人都飽飽地吃上一頓。 4、Sandy Bridge采用32納米工藝制造,內核面積216平方毫米,而如果使用4004的10微米工藝,Sandy Bridge的內核面積將是21平方米,或者說7×3米。感謝摩爾定律。 5、4004的頻率為74KHz,Sandy Bridge則可達4GHz左右。如果汽車的速度也照此提升,那么今天從舊金山開到紐約,或者從葡萄牙里斯本開到俄羅斯莫斯科,都只需要1秒鐘。 6、從4004到Sandy Bridge,晶體管的速度提升了5000倍,功耗只有當初的5000分之一,價格則降低到了50000分之一。 7、貝爾實驗室1947年發明的晶體管有一個手掌那么大,而在22nm三柵極工藝下,一個針頭(直徑約1.5毫米)的空間就能放下10多億個晶體管。 8、一個英文句點(0.1平方毫米)就能容納600多萬晶體管。 好了,下邊開始看圖—— 4004處理器:740KHz(0.74MHz),10微米 4004內核 8008處理器:0.8MHz,10微米 8008內核 8080處理器:2MHz,6微米 8080內核 8086處理器:10M/8/4.77MHz,3微米 8086內核 8088處理器:8/4.47MHz,3微米(不好意思這一張沒有大圖) 8088內核 80286處理器:12/10/6MHz,1.5微米 80286內核 386 DX處理器:33/25/20/16MHz,1.5/1微米 386 DX內核 486 DX處理器:50/33/25MHz,1/0.8微米 486 DX內核 Pentium奔騰處理器:66/60MHz,0.8微米 Pentium奔騰內核 Pentium II處理器:300/266/233MHz,0.35微米 Pentium II內核 Pentium III Xeon至強處理器:1GHz-600MHz,0.18微米 Pentium III Xeon內核 Pentium 4處理器:2.0-1.4GHz,0.18微米 Pentium 4內核 Pentium III Mobile處理器:833/866MHz,0.13微米 Pentium III Mobile內核 Core 2 Duo處理器:1.8GHz,65納米 Core 2 Duo內核 Core 2 Quad處理器:2.4GHz,65納米 Core 2 Quad內核 Core i5處理器:45/32納米 Sandy Bridge Core i7處理器:3.4GHz,32納米 Sandy Bridge Core i7內核 最后是Intel繪制的處理器進化史和未來派藝術家Brian David Johnson、Elina Hiltunen共同完成的未來計算40年暢想。 處理器進化史(完整版) 處理器進化史(精簡版) 未來計算40年(第一部分) 未來計算40年(第二部分) 文/驅動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