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澎湃新聞 近日,科學家成功將一個量子比特存儲在晶體內長達20毫秒,創下最新紀錄,為遠距離量子通信網絡的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低溫恒溫器中,用激光照射用于存儲光子量子比特的晶體,圖片來自Antonio Ortu 量子物理學使計算機、智能手機、GPS等許多技術的進步成為可能。多國科學家正在研究量子密碼學領域,以開發更安全的量子通信網絡。但光子在光纖中傳輸幾百公里后容易丟失,信息也隨之丟失。因此,為了更好地存儲光子中的信息,遠距離量子通信離不開“中繼器”,這也意味著量子信息的存儲時間必須延長。 2015年,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科學院應用物理系Mikael Afzelius團隊成功將一個由光子攜帶的量子比特存儲在晶體中,存儲時間為0.5毫秒。在此過程中,光子在消失前將其量子態轉移到晶體的原子上。然而,持續時間仍不足以構建更大的存儲網絡,擴大存儲網絡是發展遠程量子通信的先決條件。 此次,在歐洲量子技術旗艦計劃框架下,前述團隊突破以往成果,成功實現了量子比特在晶體中存儲20毫秒的世界紀錄,向開發遠距離量子通信網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實驗系統與裝置,圖片來自論文。 在此項研究中,團隊使用了摻有稀土銪的晶體,稀土銪能夠通過吸收光,再進行發光(即光致發光)。這些晶體以絕對零度保存,因為一旦超過絕對零度10°C,就會破壞晶體內原子之間的糾纏。 “我們對晶體施加了千分之一特斯拉的小磁場,并使用動態解耦方法,包括向晶體發送強烈的射頻。”日內瓦大學應用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員Antonio Ortu說道,“這些技術旨在將稀土離子從環境干擾中解耦出來,并將目前的存儲性能提高近40倍。” 這一研究成果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網絡的重要進展。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項基于固態系統(晶體)量子存儲器的世界紀錄,在保真度略有損失的情況下,我們甚至能讓存儲時長達到100毫秒。” 但仍有一些挑戰需要面對。“目前的挑戰是進一步延長存儲時間,”Mikael Afzelius認為理論上可以延長晶體暴露在射頻下的時間,但需要突破現有技術。此外,團隊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設計出能夠同時存儲多個光子的存儲器,通過光子糾纏,最終實現保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