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澎湃新聞 近日,中科大在量子點發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制備出發光具有方向性的量子點,有望大幅提升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器件的發光效率。 據悉,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由于其優異的光電特性,如高色純度、高發光效率和優異的穩定性等,在照明顯示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而外量子效率(EQE)作為QLED器件性能的重要評價指標,一直是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點。隨著研究推進,器件的內量子效率已趨于極限(100%)。此時要進一步提升EQE,則需要提升外耦合效率(即器件的出光效率)。但在提升出光效率時,采用外加光柵或散射結構的方式會增加額外成本,并帶來角度色差等問題。因此,使用發光具有方向性的材料,不增加額外結構,被認為是更可行的解決方案。 ![]() 圖片來自《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此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等人與多倫多大學教授合作,在量子點合成過程中引入晶格應力,調控量子點的能級結構,獲得了具有高度發光方向性的量子點材料,有望大幅提升QLED器件的發光效率。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在研究過程中,考慮到QLED中使用的量子點材料本不具有天然的發光偏振,中科大團隊經過理論計算和實驗設計,在核-殼量子點的制備過程中引入不對稱應力,成功調制了量子點的能級結構,使量子點的最低激發態變為由重空穴主導的面內偏振能級。隨后,團隊使用背焦面成像等方法確認了此量子點材料的發光偏振,88%的面內偏振占比使該材料具有很強的發光方向性。 ![]() 背焦面成像(BFP)技術確認了量子點薄膜中88%的面內偶極占比,圖片來自中科大 自此,中科大團隊成功制備出可應用于QLED器件、具有高度發光方向性的量子點,將QLED的效率極限從30%提升到39%,為制造超高效率的QLED器件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思路。 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宋楊、劉瑞祥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和Oleksandr Voznyy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