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刷七遍、馬桶水可以喝、一輩子就為煮好一碗飯…… 篡改質檢報告、專業造假幾十年…… 究竟哪個才是日本制造業的真相?
v2_1524a47446b84eb585b97d8619f85a79_img_000.png
2021年5月,英國英格蘭地區部分高鐵被發現車廂底存在裂縫,有的裂縫甚至長達28.5厘米。這一發現導致該地區高鐵大面積停運。這些投入使用僅3年的問題車廂,均為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日立800”型列車。經過5個月的調查,日立公司承認,造成車廂出現裂縫的原因是質檢造假。 幾年前國人在日本掃貨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日本制造”等同于高品質,而如今怎么就變成了重災區? 其實,在全球化進程下,面對中韓制造業的崛起,日本制造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壓力。而這種壓力并非來自技術,而是效率。 效率,競爭的重要一環 日本小林研業是拋光技術領域的隱形冠軍。這家僅有5位匠人的公司,在4年時間里研磨出250萬個如鏡面般光亮的iPod。但iPod銷量翻番后,小林研業產能不足的問題暴露,蘋果便把訂單轉移到了中國。面對中國拋光流水生產線,小林研業社長小林一夫就感嘆:“我們四五個人即使再努力,也毫無勝算。”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DRAM(動態隨機存儲)芯片,在國際芯片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進入九十年代后,個人電腦問世,大眾消費市場對芯片需求猛增。美國芯片公司瞅準機會向大眾消費市場轉型,研發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芯片,韓國、中國臺灣也憑借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借機實現“彎道超車”。 中韓制造業的迎頭追趕,憑借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形成的效率優勢,給日本制造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日本因為造假而跌下神壇,得不償失的背后也是日本企業絕境下的自我防護。如果不想重復小林研業的命運,造假,就成了日本制造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手段。但這種手部無疑是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要知道,日本的“制造大國”并非是空穴來風。 日本制造衰落了嗎? 日本高速鐵路“新干線”上,有一枚“永不松動的螺母”,這顆螺母出自一家只有45名員工的小公司哈德洛克(Hard Lock)株式會社。多年前,哈德洛克就把螺母的圖紙發到公司官網上,并附上詳細的螺母原理結構說明。 有人模仿成功嗎?沒有。 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司常年積累的技術和工匠高超的技藝,是無法被模仿和復制的。一個產品包含了有形和無形的兩種技術,尺寸、參數、制作流程、外觀這些有形的部分,都能輕易模仿,而企業和匠人年復一年積累起來的無形技術、工藝和經驗,是競爭對手拿不走的,這正是日本制造的精髓。 日本制造的基因,決定了日本企業小而精,越是高精尖的產品,越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為了保持競爭力,日本企業也只能朝著高精尖的方向發展。 在半導體、精密儀器、醫藥、新型材料等細分領域,日本企業已經把控了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的核心環節,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 日本制造業強,強在無形的工匠技藝,這也是制造鏈上決定品質高度最重要的一環。而這種“工匠技藝”,一直是我們國家追求而不得的東西。 匠之不存,技將安在。 2015年,故宮因為工匠年邁退休,叫停了百年大修。得知這一消息后,《光明日報》評論稱:匠之不存,技將安在。 這也是中國制造業的真實寫照。一直以來,中國是制造大國,卻不是制造強國,在制造大國與制造強國之間,缺少的,正是“工匠技藝”。 建國之初,在基礎科研和工藝技術落后的情況下,我國產業工人依靠手工技術,彌補了集成電路、車床等行業生產工藝的不足,創造產業奇跡。但工匠在這個時代已成為稀缺。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不僅要有“工匠技藝”,還要“匠能存,技可傳”,培養大國工匠,實現代際傳承,才能補上中國制造鏈的“最后一公里”。 華為“芯片”事件后續影響還未消散,我國缺“芯”焦慮還沒未緩解,攻破一切“卡脖子”技術難關,是我國下一步應該切實考慮、著重落實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