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顯示,2021年9月,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披露公司擬收購寧波亞豐持有的亞錦科技共計36%的股權,而亞錦科技的核心資產是南孚電池。在股權旁落外資的這些年,南孚不僅被蓄意雪藏錯失國際市場,創始人失去控制權暗淡退場,曾經家喻戶曉的電池巨頭,依舊“蜷縮”在小電池賽道中,艱難前行。即使安德利的收購好似看到了南孚翻身的曙光,但二級市場卻異常冷靜,在發布消息后連續兩個交易日報跌。
v2_050b9f244b1b46f3a1e64bc9f5f8ab27_img_000.png
從國產之光到委身外資 南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4年的南平電池廠,創辦之后的20年,南平電池廠一直保持勉強維持的狀態。在1986年,由于最重要的兩個客戶離開,南平電池廠遂陷入生存危機。1988年,南平電池廠引進多方資本成立南孚電池公司。資金入場,南孚迅速占領國內堿性電池的過半市場份額。由于上世紀末bp機的風靡,堿性電池需求量大增,南孚電池賺的盆滿缽滿,1997年,南孚榮獲了國內市場同類產品銷量的第一名。而后,南孚開始了它的上市之路。由于前期引資的復雜,導致南孚股權混亂,問題也逐漸顯露。
v2_26b69446895d4d5c8b64a13e23407089_img_000.png
多次易主:二十年浮沉錄 1999年,南孚得到新加坡政府投資1000萬美元、摩根士丹利400萬美元、河南國家投資銀行與中金共100萬美元,轉而成立中國電池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中中外占股比例為51:49。此時的南孚希望實現合資上市,讓國有資本保值退出。 合資之后,摩根士丹利拿下香港百孚手中的8.25%股份;2002年,摩根士丹利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基地子公司持有的20%股權。隨著摩根士丹利的控股權越來越高,南孚在香港上市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 2003年,吉列買下了除中方控股之外的所有股權,進而控股南孚電池。2005年,寶潔收購吉列,并帶走了南孚電池。換了新東家之后,南孚進一步被壓制,品牌輸出和定價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南孚淪為代加工廠。 2008年,鼎暉開始收購持有南孚電池股權5.53%的大豐電池,曲線進入南孚股東名單,并且發動競業斗爭。經過多年“拉扯”后,寶潔將手里持有的78.775%的南孚電池股份作價5.8億美元專轉給鼎暉,民族品牌得以回歸。 2015年,在鼎暉的運作下,亞錦科技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大豐電器持有的南孚電池60%股權,南孚借殼亞錦科技成功上市新三板,一躍成為市值超過100億的巨無霸,亞錦科技控股股東為鼎暉。亞錦科技于2018年3月宣布,向鵬博實業增資15億元,取得該公司40%股權。后因種種原因,借殼鵬博士以失敗告終。 上市之后,安德利業績直線下滑,更是在2020年迎來虧損。公司實控人陳學高在業績提振無力之后,頻頻套現累計近9億。為了將“殼”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安德利主動接洽南孚,一方急需轉型,一方急需更大資本平臺,于是就有了這場最新的收購事件。就目前的市場格局而言,南孚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v2_37e5eef34c70450b93a45b57a61087d7_img_000.png
南孚:錯失市場,重回高峰遙遙無期 南孚即使經歷多次易主,也面臨著品牌萎縮的遭遇,但近年來經營一直較為穩健。在堿性電池領域市場,南孚電池的份額占據85%以上,并且連續29年中國銷量領先,榮登2021年中國品牌力指數快消品排行榜第二。 在鋰電池風靡,電池技術進一步發展的當下,干電池的市場需求也在不斷下降。錯過了鋰電池風口之后,南孚電池如今的體量并不足以支撐當下的新能源電池的風口。從二級市場的遇冷來看,即使有民族品牌的光環加持,南孚上市之后的情況依舊不甚明朗,但對南孚來說,這可能是距離A股最近的一次了。 南孚沉浮20年讓人唏噓,錯失市場風口令人遺憾?萍荚诓粩噙M步,生產力和市場需求不匹配,淘汰成了必然。若不能在鋰電池、新能源電池領域上有所突破,南孚將一直被市場甩在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