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 2021年6月7日——2021年以來,“雙碳”目標被首次寫入“十四五”規劃,低碳化進程不斷加快。能源行業轉型趨勢之下,電力系統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工程技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然而,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無論是在倉庫中進行發明創造的工程師,還是解決本地問題的項目團隊,工程技術人員都在通過不斷的鉆研與創新,解決人類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作為工程技術領域的專業學術組織,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發起了一項以#革新者(#DifferenceMakers)活動為代表的15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其中,“革新者”指在工程技術領域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并能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工程技術事業的人。IET希望通過#革新者(#Differencemaker)活動找到并邀請全球的革新者加入革新者社區,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悟,并呼吁更多年輕人加入革新者社區、探索工程技術的魅力。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黎靜華教授,是IET邀請到的一位中國“革新者”。黎靜華教授及其團隊發布的一項創新性研究成果“準確感知新能源隨機變化的全景預測理論與技術”,剛剛獲得了中國電力創新獎。黎教授對于#革新者(#DifferenceMakers)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她看來,“革新”包含不同角度和層面,有大和小的區別,也有表象和本質的區別。對于革新者而言,只要是對人類生活、環境、認知所有助益的變革,都值得去不斷探索和突破。 黎靜華教授也分享了如何找到在工作中實現突破和創新的動力。她認為,動力首先來自于國家的技術需求,以及生產中面臨的技術瓶頸,其次則是來源于作為教師的責任感,因為只有不斷進步以身作則,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傳承學術精神。因此,黎靜華教授將成功定義為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升生產效率,解決生產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持續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科研是一門相對“高冷”的職業,如何不落俗套、不懼壓力,做有風骨的科學人,是黎靜華教授分享給年輕一代工程技術人的感悟和體會。她說:“攻克科研難題的過程通常十分艱辛,只有不斷嘗試鉆研,才可能有所突破,這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堅韌而執著的心。”在黎教授看來,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無需因為他人取得的成就而“急功近利”,而是應該保存好自己獨特的“天真”,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堅韌不拔,這樣才有可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 目前,黎靜華教授主要從事新能源電力優化運行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深入挖掘新能源的隨機特性,實現更加準確的預測;另一方面,針對新能源的隨機特性,研究應對其變化的方法和技術,以最小的代價(包括安全性和經濟性)應對新能源隨機變化,實現電力系統“源”與“荷”的雙重隨機平衡。 IET已在中國正式啟動了150周年紀念活動,并邀請到了包括黎靜華教授在內的多位中國工程技術領域的革新者加入全球革新者社區,分享自己的故事與感悟,啟發下一代年輕人,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未來,IET將以更多元方式支持全球工程技術領域的資源共享與人才培養。 關于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是工程技術領域的國際專業學術組織,其前身是創建于1871年的英國電氣工程師學會(IEE)。2006年3月,英國電氣工程師學會(IEE)和英國企業工程師學會(IIE)合并,更名為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目前,IET在全球150個國家擁有十六萬八千會員。IET涵蓋建筑環境、設計與制造、數字化、教育和技能、能源、醫療健康、健康安全、創新,交通運輸等九大領域的數十個專業。IET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并在美國、中國、印度等地均設有辦公室。 更多信息,歡迎瀏覽IET中文官網,或登錄IET全球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