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幾何光學的基礎。但是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用一系列實驗演示了光線的傳播可以不遵從這些經典定律。這意味著,或許有一天當你用一塊平面鏡端詳自己容貌時,看到的卻是哈哈鏡的變形效果。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一樣。當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向水中,光束的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折射現象。它的準確表述即折射定律是很多年前由物理學家斯涅爾、數學家笛卡爾以及費馬確立的。 這一定律表明,光線在界面的折射角僅由光在兩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決定。而早在古希臘時期由歐幾里德發(fā)現的反射定律更簡單: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經典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都很自然地認為一個界面僅僅是區(qū)分兩種物質的理想邊界,換句話說,是兩種介質而不是它們的截面影響了光的傳播。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的創(chuàng)新在于意識到界面可以成為決定光的傳播的因素。他們的實驗表明,精巧設計的界面能夠干預光的傳播。 研究人員利用硅片和空氣界面處一層薄薄的金屬陣列來演示一系列違背經典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現象。這個陣列中的每個組成單元都類似微小的英文字母“V”,其大小和間距都遠小于光的波長以及入射光束橫截面的尺寸。這些“V”字形的單元的大小、夾角和朝向都不同,這樣設計是為了控制光波和不同單元的相互作用時間:每個金屬“V”都類似一個光的陷阱,能夠將光波“囚禁”一段時間再釋放出來。 陣列的設計使得這個“囚禁”時間沿界面從右向左線性增加,這樣即使垂直入射,光束不同部分經歷不同的時間延遲,透射以及反射光束就不再沿著垂直于界面的方向傳播了。而當光以傾斜的角度入射,按不同的“界面”設計,反射和折射光可以被操縱朝向任何方向。反射角不一定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甚至可以被“反彈”回光源方向,而不是像一般情況那樣折向遠離光源方向。這就是平面鏡可以有哈哈鏡的效果的原因。 這項成果2日發(fā)表在美國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第一作者虞南方目前在哈佛大學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做博士后研究,虞南方2004年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電子學系,2009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 利用界面來控制光束不同部分的時延是一個具有革新意義的概念。虞南方告訴記者,他們已用這種人工界面產生了“光渦旋”,這種奇異的光束在空間里螺旋前進,因而可以用來操縱旋轉微小的懸浮顆粒。他預計,這一概念將衍生出一系列有用的光學元件,比如可以糾正相差的超薄平面聚焦鏡片、可以采集大范圍入射陽光的太陽能匯聚裝置。哈佛大學目前已就這一成果提出專利申請。 |
哈佛大學創(chuàng)造怪異光學現象 挑戰(zhàn)折射反射定律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的技術誘導光線的路徑,使得發(fā)現百年的光線反射和折射定律受到挑戰(zhàn)。而這個技術被稱為相位不連續(xù)技術。這一研究發(fā)現使得在預測光線由一個介質進入另一個介質的時候(例如,從空氣進入玻璃的路徑),出現了一個新的數學規(guī)律,其有別于經典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目前該研究發(fā)現已經發(fā)表在最新的《科學》雜志上。 哈佛研究人員使用新技術創(chuàng)建的怪異光學現象 據參與該研究的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應用物理學與文頓海斯電氣工程高級研究員組成的聯合小組,首席聯合研究員分別為費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和羅伯特L華萊士(Robert L. Wallace)教授介紹:使用特殊的平面,我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平面哈哈鏡的效果。我們的發(fā)現使得光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并打開了令人振奮人心的光電子技術的大門。 人類自科學發(fā)展以后,認識光線的行為之后,都知道光是在不同的介質中,以不同的速度進行傳播。如果光線遇到一個玻璃等材料,并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就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象,也正是因此,波前的方向就發(fā)生了改變。我們根據傳統意義上的折射和反射定律,全世界的物理學課上都可以進行光線行為方式的推導,我們還可以結合入射角度以及兩個介質的性質計算出折射角和反射角的具體的數值。然而,當研究人員將光線打在金屬納米材料的結構圖上,根據實驗中表面光的撞擊行為,研究人員意識到,使用傳統意義上的方程不足以形容實驗室中所觀察到的關于光線奇怪路徑的現象。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納米級的諧振器陣列,比一個波長還要薄一點兒,可在硅表面創(chuàng)建一個恒定的梯度值。通過可視化的研究技術,使得光線可以下部分擊中表面,還可以保持垂直入射。而處于左邊的諧振器保持的能量要長于右邊的諧振器。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整列的存在,這個光線是平行的。 通過哈佛大學的這個研究,科學家也發(fā)現了一個新的廣義范圍上的光線定律,實驗證明這組的數據是正確的,而且也將證實了在兩個介質之間新的路徑方式。據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卡帕索實驗室副研究員于南方(Nanfang Yu)認為:通常情況下,比如說一個池塘附近,空氣和水之間邊界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路徑方式。但是,在這個特殊的情況下,介質與介質之間的邊界附近,成為了一個活躍的界面,可以彎曲光線本身。 而本次研究實驗的關鍵是使用了微小鍍金的天線蝕刻在硅的表面。該陣列結構在總體尺度上都做的很薄,整個陣列結構在規(guī)模上比撞擊的光線波長要薄很多。這就意味著,與傳統角度上而言,光學系統設計的邊界之間的空氣和硅賦予了一個突然產生的相移,這就是被認為是第二階段不連續(xù)性的體現。 在實驗室的數組中,每個天線都是一個很小的諧振器,可以不抓光線,持有特定的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能量釋放。整個硅表面納米諧振器具有不同類型的梯度,可以有效地彎曲光當光線進入就開始通過新的媒介傳播。由此產生的各種奇怪的現象,打破了舊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光線會以任意的方式進行,并且出現反映和折射,由表面上的圖案而定。而研究針對新發(fā)現的光線行為,為了概括反射還有折射等科學定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增加了一些新的設計方程,可以傳授相移梯度。更重要的是,在表面梯度缺少的情況下,新的定律可達到眾所周知的程度。 據一位在卡帕索研究小組的訪問學者芝諾(Zeno Gaburro)認為:通過接口結合相位不連續(xù)的漸變,光線的反射和折射規(guī)律,成為可重新定義的定律,并且伴隨著新的現象出現。反射的激光束可以被彈開,而不是向前,還可以創(chuàng)建負折射現象,對全反射有一個全新的視角。此外,光的偏振也可以得到控制,這意味著在光線輸出上發(fā)生了一個本質性的設計定義。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生產出渦束,就是一種螺旋形的光流。他們還設想了平面的鏡頭,可以集中無畸變的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