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標準要求 2 材料要求 電源模塊設計輸入的L、N、FG連接線分別使用褐色、藍色和黃綠色導線。屬于依靠基本絕緣加保護地防電擊的設備(Ⅰ類設備),確保接地線(黃綠線)與大地良好連接,接地電阻小于0.1Ω。 電源模塊在設計時,L和N在保險絲之前電氣間隙大于2mm,爬電距離大2.5mm,輸入和金屬外殼或SELV電路之間電氣間隙大于5mm,爬電距離大于6.4mm(在高海拔環境下應用,需增加爬電距離及電氣間隙)。 4 輸入端電容 如果在產品輸入端接X電容用以改善EMI性能,如接入的電容過大,則需要并接放電電阻,放電時間常數應小于1S(放電時間常數等于電容和電阻的乘積),安規要求,輸入端斷電1S后,產品輸入端子上的電壓要下降到37%。 電源模塊應用的熱設計 對于一些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的電源模塊(主要是板載式電源模塊)來說,由于受體積,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其電源模塊大部分采用自然風冷作為主要的電源模塊散熱方式。通常的板載式的電源模塊的散熱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許多應用系統中,即使加裝了散熱片,電源的工作條件也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在這種散熱比較困難的系統中應用,需通過加強制性散熱器風扇作為主要的散熱方式。 風扇安裝的一般指導原則是,形狀較長電源模塊,風扇吹風方向應該是水平的,溝道內的風扇吹風方向應該是垂直的以便于形成“煙囪效應”而有利于散熱。另外還可在風扇與模塊之間涂一層導熱脂或其他導熱填充材料,使風扇與模塊電源外殼(或電源金屬基板)之間的結合緊密以減少熱阻,但不要因過緊而造成模塊電源外殼(或電源金屬基板)變形。 在高海拔條件下,因空氣稀薄及大氣壓強的影響,系統本身的散熱相對較差,為降低系統溫升,必須采用強制性散熱或者降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