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在家休整,晚上和煙煙一起看了李娜的比賽(煙煙已經成了娜姐的big fan),心情只能用期待、緊張、欣喜、期盼到最后的激動,回來看了幾篇文章(小沈陽、老鷹、我;飆升得讓人發暈的工程師工資),頗有些想寫東西的欲望。 1. 體制內外的差別 工作前在某個特殊的地方實習了8個月,工作后結識了不少人,其實大概大部分xdjm能知道一些體制的事情。體制內的情況,從各方各面匯總的信息大概可以歸納為幾點:技術能力的作用和影響遠遠小于打理人際關系、項目不差錢,個人收入與之無關、精細到一定程度嘎然而止、有想法全靠個人,工作組內態度差異化巨大。 與之相對的,在體制外的,民企和外企,雖然以上的幾點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一些類似的影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情況并不是絕對相同的。工作之中,你總能遇到一些人,值得你去學習;總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能夠深入下去;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到了某個階段,想要做一些特別有自我成就感的事情,還是得靠自己的準備、機遇和一些運氣。 體制內外的區別,除開技術上的一些特點,用李娜的例子比較能體現出來: “李娜以前在國家隊,什么事情都是國家大包大攬,現在不一樣了,報名、簽證、訂機票、訂訓練場地,都是自己來;整個團隊每天要花人民幣1萬到15000元,李娜自掏腰包;在歐洲,為了省錢常常是租車去比賽。” 2. 個人的夢想 今天的圖卦上的最后一句話是:16歲的李娜立志打進世界前10。你,還擁有年少時的夢嗎? 我最初的讀書是跟著大家跑,進了大學也沒搞明白最后想干嘛,保送研究生以后對未來充滿了疑慮,到了畢業前想去做小信號測量方面硬件工程師,求職的時候遭遇了多家儀器公司的無視,陰差陽錯的進入了汽車電子企業。堅定做了2年半,由于公司的變化,走到現在做的事情又與之有些變化。明天出門去北京出差,周二至周四有三天的IEC會議,托公司的福,有機會作為observer看看整個會議的過程。回首去年6月14日入職至現在,我扎扎實實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學習和整理些知識,實際上給公司做的貢獻,好像并不是特別的給力,看到戴工對其員工的要求,看來我是在那里混不下去的。目前的我,也只能使用眼睛和耳朵多接受一些,在一定的范圍內做一些事情,積累足夠的東西以后,希望做一個可以改變人們生活的工程師(這是給印度Guy講的,覺得是個不錯的夢想)。 3. 行進 做技術的特點,幾乎所有的基礎性東西都是有持續性的,工作都是在每天的累積中完成的,而并不能如同老板普遍期望的暴風驟雨般快速出來。我個人認為工程師的價值,有時候并不能在一年乃至一段時期內,進行單個的評估;很簡單,沒有他們,你沒辦法去做東西出來;當你只有幾個人的時候,也不能完成一項很好的設計任務;只有當有足夠的人,正確的團隊搭配,才有可能體現出他們的價值。當他們完成了一項產品的設計和驗證,產品量產以后,他們的價值體現出來了而且他們在一起工作的價值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這個時期,往往是“狡兔死”的時刻,各自散場找地方了。 我個人的感覺,想要找到一家提供優厚待遇的的雇主,一位非常Nice并且支持你的老板,一個很好有挑戰性的項目,一個融洽的技術能力強的團隊,上天愿意這么眷顧我們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們肯定是在不斷的不完美之中去尋找那些可以妥協的東西,可以在未來條件不是那么完善的時候,作出相對完美的東西;個人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自己經歷的人,旁人經歷的,都為我們帶來感悟和經歷。真正給公司帶來價值的,并不是知識,而是懂得尋找和運用知識的有經歷的人。 此文完全是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拍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