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統聯誼會2011年5月主題討論會——MCU中國設計與中國應用,于14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如心會議中心舉辦。隨著全球消費電子、信息家電、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行業的發展,對微控制器(MCU)的需求猛增。在中國,MCU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續增長。本次會議旨在推動物聯網、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等熱點應用為背景下的MCU設計和應用,鼓勵中國本土集成電路和嵌入式系統設計企業的MCU設計和創新應用。 新唐科技公司黃瑞明在主題發言《開放架構對MCU生態之影響》中談到,32位MCU市場的增長最快,同時伴隨著其價格的快速下降。中國MCU市場的走向亦是32位MCU取代8位和16位,且指令兼容,并有成熟的開發環境。Microchip公司于濤和MIPS公司費浙平做了題為《MCU公司的成功因素》的發言,指出MCU的成功倚賴其可裁剪、擴展性好、支持客戶的開發以及可靠穩定的供應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ARM Cortex M0~M4指令集并不兼容,但市場公開份額居首位,這說明架構細節變得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開發環境、軟件、服務和支持現在更加重要。賽迪顧問公司宋宇的主題發言《中國MCU市場發展回顧與展望》說道,中國MCU市場的增長態勢領先于全球。8位MCU占近60%的份額,但就增長率而言,32位MCU則位居第一。中國MCU市場呈現同質化競爭日趨明顯、企業整合進程加快等趨勢。應用方面,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占據顯著位置。技術方面,則向綠色節能、專用化方向發展。TI公司郭君分享了其16位MCU如何在8位、32位MCU對市場的擠壓中生存并成功的經驗,即超低功耗、高度集成、簡單易用,著眼于產品差異化,促進市場增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尹首一主題演講的題目是《無線圖像傳感網專用SoC設計》,介紹了自主研發的專用SoC設計細節,在無線圖像傳感網及其他的場景的應用。時代民芯科技公司趙元富帶來題為《中國CPU研制和應用的實踐和思考》的主題報告,對國際CPU發展模式進行了思考,歸納出技術發展的幾個方面:并行處理、低功耗、低成本和高集成,以及國際流行的授權模式。報告指出了國內CPU的機遇:應用為王,即淡化技術概念,強調市場和生態環境;國產CPU已有一定基礎;國產CPU已得到一定的應用。報告也指出中國CPU發展面臨的難題——缺少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而提出建議:通過產業聯盟完善生態環境,尋找合適的應用領域作為切入點等。國家集成電路和軟件發展促進中心(CSIP)孫加興的主題發言題為《我國CPU發展戰略的思考》,談及全球通用CPU領域Intel一枝獨秀,嵌入式領域百家爭鳴、日趨集中的競爭形勢,后者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發言指出,國際CPU行業的發展趨勢是融合。發言總結了國產CPU的現狀、源頭和發展模式,提出國產CPU面臨的問題——性能差距、生態系統建設、產業化進程。發言人探討了國際CPU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發,特別是IP授權模式。華東師范大學陳章龍和大家分享了對中國單片機發展歷程的看法。現狀是“三個3”:中國消費了全球1/3的IC,國產IC占3%,自主知識產權IC占0.3%。發言中指出,設計、生產、應用開發都靠自己的封閉形式的IC設計行不通,他提議應大力發展第三方design house。發言人給出了這樣的進化路線:從主機時代到孕育互聯網的PC時代,再到產生物聯網、RFID和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泛在計算時代。中國應抓住泛在計算時代MCU/CPU設計與應用的時機。 在主題發言之后的討論環節,橫河電機喬清玉、天津大學郭煒、無錫矽鼎吳薇、計算所張志敏、北郵鄺堅和ATMEL 姜寧、聯誼會何小慶、袁濤、何立民等人與其他到會者就專用與通用MCU之爭、國產MCU生態系統構建、自主知識產權問題以及對市場的理解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欲了解本次會議的詳情,請訪問www.esbf.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