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 2011/3/2 上一次寫了一篇文章國內的換電,這次來聊聊這個里面的主角,標準化電池(小包)與換電池的方式可能存在的一些特點與可能對用戶的影響。 先聊一下優點: 1.從國家電網的角度來看,標準電池管理較為方便 與充電相比,換電確實要容易控制一些。前段時間有幸查到上海市電網營運某部法案里頭,每戶居民用電的到戶電流,為16A,20A,30A和40A。而現在的EREV和EV,電池包都得在16KWH以上,可調用的能量在10KWH以上,國內的主流充電機在2KW(1KW也有)~3.3KW,也就是說在家充電的時候,別的電器都不能使用,某些較老的小區就已經接近到戶的電流了。而如果某個小區存在多輛電動車充電時候,整個小區的功率負荷毫無疑問肯定偏高。 換電的優勢,特別是這種小的電池包,相對重量較輕;人可以短時間內提起來,能量為4.8KWh(80V&60AH)。這有點像變形金剛里頭統一的能量塊,在下班前,國網可以在各個換電站統一收集空電池,然后在某處集中充電,集中管理;在早上前,把充好的電池分發下去。從營運的角度,也可以把電池與電動車分離;因此目前國網傾向于這種方式。比建集中充電站,小區充電站而言,相對成本小些。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為看看現在的原油價格與汽油價格,未來的趨勢你總要投這筆錢的。 其實我能想到的優點就這一個……再聊一下潛在的風險與可能的缺點 1.成本 80V&60Ah,這個電池無疑是國內的磷酸鐵鋰電池,3.2V的正常電壓,25個電池串聯,最高電壓為3.7V,最低應該是2.5V。想把這么一個電池包做的好,里面的電池管理系統,需要具備單體電壓,電流測量,SOC計算,均衡處理,絕緣檢測,自動斷開,高壓互鎖。里頭的熔絲,電流傳感器,繼電器,主運算單元不能少(由一個變成了四個),以全密封的結構而言,低溫下肯定無法使用了;高溫下,散熱比較困難,性能衰減比較厲害;接插件非常容易損壞。 2.電池不均勻引起的不確定性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假定給你四個滿的電池,但是你完全不能預估整個車能開多久。由于車與電池的分離,導致了用戶對電池包無法確認實際的容量。其實國內的電池的容量衰減是相對比較顯著的,實際使用中電池環境完全看當地的氣候條件。國網運營時候,肯定會把不同的沖放電次數(Cycle life)和不同使用時間(Calender life)組合在一起使用。必定會引起實際容量已經不同的電池包(假定某個是95%的,某個已經衰減為80%),某些很快用完(SOC在30%)“茍延殘喘”,某些還在如(SOC45%)“當打之年”;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不同電池包的內阻不同也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系統策略如果繼續使用下去,則某個包則陷入繼續深度釋放之中;如果選擇換電,則整個續航里程則會大打折扣。 當然也有可能,電池會經過定期的體檢,做個HPPC之類進行內阻與容量的標定,需要的時間以及后續的操作對大規模應用會造成麻煩。其實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廠家,都會把電池包做成一個完整的包,哪怕是換電的也同樣進行操作一樣。以前的BOSS從創意的角度提出過這個類似的提案(人其實都是想法一致的),但是從實際的問題來看,在電池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大規模的使用,必然導致后面用戶的麻煩,電池的慘案。 鋰電池其實是一個挺有趣的東西,本身已經成為全球最為熱門的科研方向。單體方面的研究尤其吸引一大批材料,化學,工程方面的頂尖人才參與,科研資金如同流水一樣涌入了這個領域,看著方面的論文有些看不過來。我個人下載了很多的文章,一直沒有細細的整理,等過段時間有閑了,把欠了帳的幾個話題寫完,騰出時間來學習之余,一定會寫些綜述性的總結與大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