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從谷歌大中華區總裁任上離職的李開復開辦了創新工場,帶領一批創業者開始了對創新項目的研發和市場運營。近日,俞敏洪也表現出了他對創業者的關注,由他發起成立的新品牌“慧致天誠”,將積極進軍為中國企業提供系統化、專業化服務的管理咨詢與培訓領域。 過去在某高端商業媒體工作時,黃東華每次出差去機場,總會看到鋪天蓋地到處宣傳的“成功學”、“心智培訓”、“周易管理”,在他看來,這些就是一種說著眾所周知的理論說教。直到去年4月他離職正式創業,做起上海稻盛文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的CEO,才慢慢體會到企業管理方面的咨詢和培訓服務的存在多有必要。 和黃東華有著同樣感受的人,在年輕的創業者中不在少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有了“魚”,企業基本步入正軌之后,“漁”就成了擺在創業者面前最大的難題。從“打工族”變為“自雇”且雇人的掌舵人,如何導航控槳,創業者們需要新一輪的學習和成長。 有數據顯示,雖然中國民營企業成長的速度很快,但卻正在以每分鐘倒閉9家的速度進行著新舊更替,更是有三分之一的企業無法挺過初創的三年。管理不規范、企業治理機制不合理、職業經理人團隊選擇不穩妥以及與合伙人的合作關系處置不科學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創業型企業的發展壯大。 拉卡拉電子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陶然曾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第一次當負責人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么管理,應該從何入手。后來是讓一個當時在聯想工作的同學幫他把聯想的管理大綱文件偷偷復印了一份出來,然后每天研究,那幾年就是靠揣摩聯想的管理方式來進行自己的管理。 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到現在已有一年半,其“天使投資+企業孵化器+創業指導”的新商業模式已幫助許多青年成功創業。對于俞敏洪要做的這件事,李開復表示與自己算是志同道合:“除了自己有獨立想打造事業的雄心壯志之外,我們也希望幫助年輕人。我們做的事情更多是平臺化的,而不是最快地制造財富。” 為創業者們提供指導、咨詢和幫助的時候,李開復發現,很多創業者并不是天生的管理者。他指出,創業者在初期可能非常有熱情、非常有點子,也許技術、戰略非常好,可以把團隊帶到一定高度,但是,“一個非常有創意,自己能夠親自去執行的人,不見得是最好的管理者”。當公司規模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管理模式就不一樣了,這時管理者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創建公司的文化。 俞敏洪認為,每個企業家都擁有自己的夢想,然而夢想的實現除了要靠自身的奮斗外,外部力量的支持同樣也很重要,眾多已經取得了成功的企業領袖的經驗累積與智慧傳承是最為重要的外部推動力量。為此,他專門邀請到在中國企業界、學術界、管理界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曹國偉、馮軍、李開復、李彥宏、馬云、王利芬、朱新禮等20位業內領袖人士組成慧致天誠專家顧問委員會,作為“慧致天誠”最核心的智慧平臺。專業化的管理咨詢和培訓,將是民營企業家突破瓶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極大助力。 作為培訓界的資深“掌門人”,如何組織培訓,培訓中需要什么樣的要素,對俞敏洪來說駕輕就熟。“把我的培訓長處和中國企業家資源結合起來,如果說能夠通過各方面的渠道組合,把中國的中小企業家推動起來,這就是非常偉大的事情。”俞敏洪說。 李紹清是一名大學生創業者,他表示,像俞敏洪、馬云等成功企業家能夠來親自幫助年輕人創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既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又可以為這些成功的企業家發現新的商機,一舉兩得”。 在俞敏洪看來,民營企業家的氣質不是由他的長相、年齡、性別構成的,取決于他的理想,他對企業的定位,他的價值體系以及他經歷各種各樣的復雜事物后,能否依然保持對社會的信心和企業價值觀的定位以及堅持自己的理想。有著堅定理想的人一定有他的精神氣質,一定能夠感染他下面的員工。俞敏洪希望能夠通過培訓,幫助這樣的創業者成長。 對此,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非常贊同:“你怎樣做財務,你怎樣做人力資源,這樣一些技巧性的培訓我們倒不是特別看重。我們真正看重的是使命、愿景,還有很多的創業領域中需要的,作為價值觀上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