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學背板連 接 器允許通過與電氣背板連 接 器類似的方式,使用盲插接口來連接起光纖。這種精心設計的高密度接口在過去的數十年來已經成功用于實現各種容量可擴展的系統,適合芯線路由(corerouting)、光交換及電信領域的應用。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尋是什么吸引了眾多的系統架構師和機械設計工程師來使用盲插光學互連系統,以及相應的設計要求、光纖密度的推動因素、維護作業、產業動態及我們對于未來需求和挑戰的看法。 OBO(板載光學)模塊可以通過標準的多光纖圓形護套光纜、帶狀光纖或者附著到OBO模塊上的帶狀預成型光纖技術,方便地連接到光學背板連 接 器上(如圖1)。 光學的FlexPlane還可以結合FlexPlane一端上特定于光學背板的連接元件以及另一端上附著的OBO來使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系統元件內部實現密度極高、極其復雜的光纖端口映射。在很多方面,硬件設計師和系統架構師都被這類接口技術所吸引: ● 釋放前面板空間,從而增加氣流以及客戶端接口或網絡接口; ● 不再需要為前面板的布線連接進行手動安裝,進而加快系統部署、升級與維修的速度; ● 提高互連系統的密度并簡化光纜的管理,遠遠超越傳統的前面板光學連 接 器和光端機; ● 通過特定于系統的內置連接配置,例如光學重排,可以實現線卡和抽屜的標準化,從而使用機殼外部的標準結構化布線,這樣就允許系統組件達到更高程度的模塊化。 在幾十年前,首先上市的是基于陶瓷插芯的光學背板連 接 器,在很大程度上該型連 接 器都以用戶端的行業標準連 接 器為基礎,例如MU、SC和LC,以及適合特定供應商應用的、基于定制端子的版本。陶瓷單光纖插芯互連系統在接口的每一側都采用了圓柱形的套管,套管在陶瓷對開套管內部對準,而該對開套管則固定在一個通常安裝在背板上的配對外殼當中。接口的電路板側是一種定制的外殼,安裝在印刷電路板上,印刷電路板對套管起到固定作用,套管的設計可以正確地插入對準到背板外殼中。 光學性能和光密度模仿了基于標準的連 接 器,在尺寸上提供了額外的凈空,供閉鎖和安裝功能使用。端口的數量范圍通常在2~8個連 接 器之間,采用了1.25或2.50mm的套管。由于廣泛采用了基于標準的連 接 器,清潔和檢測作業更加標準化,可以獲得良好的支持。當今的LC盲插接口最常在2、4和8端口的配置中使用,支持多模和單模光纖。 基于多光纖MT套管的光學背板接口最為常見,通過在每個套管上整合多條光纖并且在每個連 接 器上整合多個套管端口,與陶瓷單光纖套管相比,實現的光纖密度要高得多。端口的數量范圍通常在1~8個MT型套管之間,使用48個光纖套管時,在16mm×55mm的面積上可為每個連 接 器啟用多達384條光纖。這類接口可從多家制造商處供貨,提供眾多的配置與安裝形式,良好地滿足了對于卡籠樣式的需求,以及特定系統的機械和封裝上的需求。 MT型套管采用了精密成型的聚酯套管,在公端/母端配置中通過金屬導銷對準。內部結合了光學背板連 接 器 外殼,這就需要詳細考慮機械調準和密封問題,以實現正確操作。 2 光 學 背 板 連 接 器 機 械 性 能 概 覽 系統架構師與光學背板連 接 器工程師之間早期溝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系統架構、機械外殼、連 接 器接口和系統光纖連接方案的需求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個系統中連 接 器的光纖可以達到極高的數量,例如數以千計,這樣才能滿足機械、光學器件、光纜管理、熱及使用上的一系列復雜的需求。如果要在事后向系統設計中添加光學背板連 接 器,或者甚至由于機械安裝、卡間距以及機殼設計上的要求而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接口進行更改,那樣幾乎是不可能的。極其靈活的一方面則在于每個連 接 器上的光纖數量,這是由于多光纖MT套管以及為多個MT套管端口提供支持的光學連 接 器可以提供眾多可用的選項。光學性能則成為了其中的權衡因素,因為隨著每個套管上光纖數量的增加,以及在光纖管理的過程中,1個單獨的光學背板連 接 器可以實現數百處的光纖連接,光學性能也會隨之降低。 由于配對時幾何外形的關系以及與連接 器類型有關、所需的閉鎖力和夾持力上的細微差別,光學背板連 接 器的機械設計與安裝要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機殼的設計。由于套管都是單獨承受彈簧載荷,在光學背板連 接 器或者在卡的前面板插鎖上就必須考慮這些力。每個MT套管上的彈簧力范圍從12光纖套管上的10N起,一直延伸到每個套管上24條以上光纖情況下的20N,對于連 接 器上的每個套管端口來說,彈簧力將成倍增長。考慮到帶有8個24光纖MT套管端口的光學背板連 接 器以及每個卡上4個連 接 器的情況,則每個卡上所需的夾持力將增加至640N。光學背板連 接 器提供兩種類型,即自鎖式和非閉鎖式,對于后者來說,卡插鎖和機殼/背板結構必須將套管彈簧壓縮,并將各個卡和連 接 器保持在插入狀態。 自鎖式光學背板連 接 器 提供了額外的Z軸行程,或者根據背板的設計公差提供浮動式的緩動卡。兩種版本之間的權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每種連 接 器的設計,并且,由于插鎖會增加額外的尺寸、提高設計上的復雜性與組件數量,因而會影響到密度、連 接 器的復雜程度及成本。這就是造成擴束和備用套管接口產生了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使套管保持接觸所需的彈簧力,在獨立于光纖數的情況下,往往可將所需的力減少5~10倍。 光學背板連 接 器通常安裝在后面板上,后面板上設有開孔,可使連 接 器安裝在內部,從而使光纖通過,抵達機殼的背部。就像電氣背板連 接 器一樣,光學背板連 接 器也提供多個版本,可以支持共面、正交和標準的卡籠設計,以及更新型的機架式抽屜/滑道架構,這些版本的安裝方法與機械要求各不相同。安裝方法包括螺絲安裝、鉚釘安裝、固定夾安裝及滑入配合,要求連 接 器外殼進行機械懸浮,從而在卡或抽屜組件放入到背板/機殼中時滿足插入公差的要求。 如果卡籠或機架的機械公差超出了連 接 器支持的范圍,則通常會利用導銷來提高配對精度。由于光學連 接 器通常較長一些,或者首先要按照配對順序來插入,因而不能使用電氣連 接 器來發揮引導的功能。此外,板上安裝的電氣連 接 器不會浮動,因而光學連 接 器必須提供浮動功能以避免多個接口之間發生結合。機械設計人員必須仔細考慮這些事項,并且在連 接 器的選擇過程中也必須加以考量。 機械和環境性能的測試與資格標準根據涉及到了多光纖連 接 器的Telcordia GR-1435-CORE標準確定。這類連 接 器的耐久性和性能主要由套管的性能來決定,其中的最佳光學性能可以超過已確定的50次插拔的要求。特定于系統的機械管理和光纜管理驗證作業在整個開發過程中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光學背板連 接 器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在于,推動著各家供應商之間進行協調或者促進互操作性發展的行業標準少之又少。主要是在VITA和ARINC的組織當中,標準化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極其有限,重點關注的還是苛刻條件下的應用及航天應用,在這些應用中,只有少數幾家供應商可以實現互操作,而在設計上還沒有完全協調起來。在光學背板連 接 器制造商當中,用于保護和固定光纜上的套管以及連 接 器外殼內部的套管的設計方法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各家制造商都嘗試著在密度、魯棒性和易用性之間達到一定的折衷。一些低密度的版本將工業標準的MPO/MTP連 接 器作為配對接口,而大多數的版本都采用了專利的固定夾和連 接 器,使得供應商的互操作性根本無法實現。對于系統設計人員及用戶來說,重要的一點在于要充分了解光學套管在安裝夾中的固定方式、制造和維護過程中在主連 接 器外殼上的安裝與拆卸流程,以及在計劃使用的系統中開展可能的檢測或清潔作業的方法。 替代用的多光纖套管解決方案正在開發過程中,可以解決終端用戶在魯棒性和易用性上的問題,目標則是降低總購置成本。這類套管具有的其他優勢還包括:降低了對灰塵/碎屑的靈敏度,減小了彈簧力,采用了不同的機械配對方式,并且在對準方面也存在優勢。就像任何物理配對接口一樣,在套管表面保持一定的潔凈度,從而使光纖到光纖的接觸不發生減弱,對于光學性能以及防止光纖表面發生損壞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光學背板連 接 器中,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在操作套管接口以進行清潔和檢測時會更加困難。套管和光纖的碎片引起了業界對不需要光纖到光纖的物理配對的套管接口的興趣,這類套管包括擴束套管和光纖間隙套管。當替代用的多光纖套管在體積上是以工業標準的MT套管為基礎時,它們就可以在任何基于MT套管的背板連 接 器中實施,從而拓寬連 接 器的應用領域并降低總購置成本。 3 清潔與檢測 由于光學背板連 接 器往往安放在機殼或者機架或者間距較窄的卡的內部的較深位置處,對接口的操作會受到限制,因而光纖接口的檢測和清潔工作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此外,安全活門也是光學背板連 接 器上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用于為套管接口提供保護,同時有助于確保眼部安全,因此完全的防塵往往并不可行,使清潔和檢測用品成為一種必需的附件,在工廠和現場使用時需要考慮在內。在系統的待機卡針對具體的機殼和光學背板連 接 器的實施作業而正確安裝并定位后,可以通過這些待機卡上特定于連 接 器的固定裝置來實施工業供應商提供的清潔和檢測設備。由于其中存在著極大的復雜性,在運送含有出廠前已檢測、清潔過并獲得良好保護的接口的系統元件時,需要非常的小心,這樣才能使首次裝機的系統啟動速度達到極高的水平,否則長期的維修和檢驗作業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工。這些挑戰都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使業界增加了對擴束套管和替代套管技術(例如,氣隙套管)的興趣,因為在檢測、清潔和終端用戶的購置成本中,這些技術可以為其中的許多方面減輕負擔。 4 未來需求與挑戰 光學背板連 接 器的路線圖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版本支持機架式架構之類的新應用,整合更大的機械公差和魯棒性,從而適合大型和重型的抽屜和/或滑道使用; ● 版本在每個套管或每條光纖上降低插入力,以便實現更經濟的卡設計與背板設計; ● 整合替代用的多光纖套管技術,簡化部署和使用,同時減輕清潔和檢測上的負擔,進而降低總購置成本; ● 改善清潔和檢測技術; ● 支持新的光纖類型以提高密度、縮小光纖的體積; ● 在標準化潛力方面開展工作,為供應側確保安全性并通過更加廣泛的采用來增加使用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