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危機感由來已久。行業里上市公司凈利率在逐年走低,已經有同行把工廠遷移到東南亞,在品牌商面前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弱……作為珠三角地區一家ODM(委托設計與制造)廠商高管,高先生像所有從業者一樣擔心未來。 珠三角有著“世界工廠”之稱,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這里,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而是為來自全球的客戶提供ODM與OEM(貼牌生產)服務。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亂了他們的工作節奏。2020年一季度,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無法復工;到第二季度,疫情在海外發酵,他們的問題是沒有了訂單。 “我們海外訂單基本上少了50%。有同行主要面向海外的中小企業,訂單少了80%,這對外貿工廠來說是一件非常慘烈的事。”高先生稱。 可是,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再一次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高效性和靈活性。高先生的公司2月初組建了生產口罩的流水線,現在隨著國內疫情穩定,他們正把口罩緊鑼密鼓地發向全球,口罩甚至有著更高的利潤率。 不僅是因疫情而中短期增長的口罩業務,“中國制造”被需要,遵循了客觀規律。 具備所有工業門類的中國已經逐漸成長為全球供應鏈版圖上的核心,同時研發投入全球第二,內生動力增強并不斷自我改造。中國美國商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受訪企業未來三年在華再投資意愿依然強烈,近七成企業計劃2020年在華再投資。 吃緊的現金流 高先生的公司坐落在深圳,為電子音箱品牌提供代工服務,員工總數超過5000人,其中75%的員工在工廠生產線上班。 作為一家規模生產企業,工廠的復工得到了當地政府支持,但復工最大的難題是員工無法按時返回深圳。 “以往元宵節的復工率就有80%,今年復工率不足30%。”高先生說,2020年元宵節是2月8日,彼時口罩還是稀缺資源,公共交通尚未完全恢復。 “30%復工率對產線影響不是30%,流水線上少一個工人都不行,對產線影響可能是100%的。”高先生稱。往年過完正月即2月下旬工廠即可完全復工,可2020年工廠直到3月底、4月初才完全復工,完全復工后公司面臨的另外一個難題是訂單量劇減。 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我國電子音響行業主要產品出口額為41.37億美元,同比增長-0.21%。但若排除無線耳機產品,剩余行業主要產品出口額為25.29億美元,同比增長-23.41%。 進入3月份后訂單進一步減少,這是幾乎所有外貿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公司產品本質上還是消費電子,主要面向海外市場。”高先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從3月份開始,美國的沃爾瑪、Costco(開市客)、Bestbuy(百思買)等賣場,營業時間紛紛縮短或中止營業,還在營業的賣場則客流量劇減。產品很難賣出去,公司接到的訂單也在減少,僅為平時的一半。” 高先生尚算幸運,有個別外貿企業訂單比平時少80%。 即使有訂單,日子也不好過。有外貿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公司手里是有訂單的,但接收國的報關和物流都面臨嚴重問題,公司的難題是貨出不去,回款就指望不上了。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收入銳減50%甚至80%公司能撐多久?行業頭部選手能撐6個月,這已是最樂觀的預計。可沒有人知道6個月之后有沒有新的訂單。生死攸關的時刻,開源節流成了整個行業關鍵詞。 在國內疫情暴發之初,抱持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全國多家非醫藥耗材企業宣布跨界生產口罩,高先生的公司也是其中一員。 “公司生產口罩也是政府支持的,最早的產能是政府采購。”高先生說。 隨著海外疫情暴發,口罩需求大漲,開始為公司貢獻收入。“傳統業務凈利率不到10%,客戶收到貨才會打款。口罩的凈利率在20%以上,客戶先打款我們才會發貨。”高先生稱。 全球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則獲得了一個新身份——全球最大量產口罩工廠。據介紹,目前,比亞迪擁有300條口罩產線,日產量已達2000萬只,同時還在以每天生產100萬到200萬只口罩的速度增產。據光大證券研報,比亞迪電子(00285HK)于2月中旬起量產口罩,實際量產規模及利潤貢獻顯著超預期。 獲得出口資質 伴隨著疫情得到遏制、大批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口罩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3月中旬,多家跨界生產口罩的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接下來的目標是把口罩向海外出口。 對于長期面向海外的ODM廠商來說,找到客戶是件相對容易的事,甚至有客戶主動找上門來。 這天早上,高先生接到了來自愛爾蘭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客戶和他合作超過10年。客戶稱在新聞上看到了比亞迪等公司跨界生產口罩的新聞,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詢問高先生公司是否在生產口罩。正值歐洲的深夜,客戶得到了肯定的答復。 一度有口罩廠商因熔噴布資源稀缺而臨時停產,可在高先生看來,找到熔噴布不是最難的,對企業來說最難的是對外出口資質問題。 在國內,疫情期間生產口罩需取得應急生產資質——應急生產資質審批流程短時間快,企業只能在疫情期間生產口罩。出口則沒那么容易。 在出口資質上高先生吃過很多虧。“向歐盟地區出口口罩需要得到CE認證,有中介找到我們,說花一兩萬元就能幫我們辦到資質,還給我們寄了證書。這個證書其實是假的,歐盟是不會給你發證書的,很多企業都上了當。”高先生稱。 在這之后,公司在CE官網上根據指引找指定的機構對口罩做檢測,上傳相關報告給CE,取得了認證,獲得了向歐盟出口口罩的資格。 河北一家生產防護用品的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相較于CE認證,美國市場相應的資質更難獲得。用于醫療環境的口罩要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用于個人防護獲得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認證,兩項認證費用高、周期長,最少也要2個月。 另一方面,國內也加強了對醫療物資出口的管理。此前,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提供書面或電子聲明,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書,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 一家從事口罩生產的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4月份之后監管明顯趨嚴,公司車間隨時有藥監局人員過來對口罩進行抽查。同時,海關也加大了對口罩的抽檢力度。 隨著歐洲和美國的部分地區逐步重啟經濟,對口罩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目前,高先生業務繁忙,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和客戶溝通口罩訂單上。 劃向產業鏈上游 盡管口罩為公司帶來了收入,但高先生并沒有沾沾自喜。包括高先生在內的多家ODM廠商高管,開始重新考慮ODM的商業空間,疫情使他們進一步意識到受制于人的危險。 即便沒有疫情,沒有訂單銳減,ODM廠商也不得不面對凈利率逐年走低的現狀。以國內電聲行業巨頭、蘋果耳機主要代工廠歌爾股份(002241.SZ)為例,財報顯示,該公司銷售凈利潤率已由2014年的13.26%下降至2019年的3.64%。 不斷增高的用工成本和房租固然是重要原因,早幾年也有公司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一家在越南開設工廠的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越南用工成本低,但一來工人效率低,二來當地缺乏配套產業鏈,同等的資本支出,東南亞的產出和中國相差無幾。 有不少專家認為,即使很多跨國企業在其他國家找到供應商,也將繼續留在中國,以便在這塊巨大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它們將此稱為“中國+1”戰略。 經歷了疫情大考,高先生的看法是,ODM廠商必須推出自己的品牌,這意味著更高的利潤率和自主權,盡管從ODM到自主品牌有一段長路要走,但找到正確航向才能駛離風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