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物聯網應用而言,SIM卡流量資費占據整個系統運營成本相當大比重,顯得很“金貴”。如果前期評估不當,要么造成卡套餐流量不足,影響業務正常進行,要么付出很大的無效流量成本,雖然一臺設備流量有限,但如果幾萬個設備的小型應用,一個月也要多付出很多流量成本。那么開發者應該如何精確統計流量使用情況,將流量成本壓縮到最低呢? 每月實際消耗流量=每天發送次數*一次發送實際消耗流量*30 這個公式看起來簡單明了。但是,也只能大概估算出每月流量,因為設備的聯網情況是各異的,無法用一個簡單公式的套用求得各種情況的精確值。 以常用的協議TCP為例: 采用TCP協議進行數據業務,并保持長連接,連接不斷開,定時發送心跳,服務器不主動下發數據。此場景忽略建立連接時三次握手和連接斷開是4次揮手的流量(大約400多字節),在此場景下統計流量。 網絡中傳輸的數據包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協議所要用到的首部,另一部分需要發送的數據。數據發送完成后服務器還會向終端回復應答信息,格式與發送數據包類似,首部數據長度相同, 以太網首部 IP首部 TCP首部 實際數據 14 20 20 下圖為終端向服務器發送數據過程: 每月實際消耗流量=每天發送次數*一次發送實際消耗流量*30 一次發送實際消耗流量=發送數據包首部+一次發送有效數據量+服務器應答 比如:一次發送10個字節,一次實際消耗流量=54+10+54=118B 每天發送24次,每次發送10字節數據 每月有效數據消耗流量為=24*10*30=7020B=7020/1024KB=7K 每月實際消耗流量為=24*118B*30=82080B=82080/1024KB=83KB 實際消耗流量比發送有效數據的消耗流量要大10多倍,雖然協議頭等數據無實際意義,但是流量統計無法忽略。 上述事例也是在設定在理想的網絡環境條件下,進行的統計,只具有參考意義,實際情況下流量消耗還需要考慮其他多種因素。比如:網絡信號的不穩定需要重連,設備的遠程升級,平臺的指令設置,消息推送等等。 因此,計算流量,應該在多種場景計算平均值,而不是單純的計算單次用量(計算用電量也是如此,而且還要考慮溫度等多種因素)。譬如統計各種情況下的日、周流量,再擴大對應倍數,算的月流量(估)。 怎樣才能減少流量消耗呢?改善信號(最大限度避免重連)、優化流程(減少不必要的通信)、選擇在滿足實際應用場景需要前提下,開銷小, 輕量化的符合物聯網場景的協議、動態調整心跳包間隔(根據實際場景代碼自動調整心跳包間隔,而不是固定間隔心跳包)、壓縮通信數據(刪除不必要的通信信息,壓縮數據),可以有效地減少流量消耗。 奇跡物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專業的eSIM解決方案供應商,致力于推動eSIM技術在物聯網應用中的普及,圍繞自研SIMLinK卡管理平臺,適應不同場景化需求,可提供eSIM芯片、eSIM模組、eSIM終端方案,覆蓋2G/4G/NB-IOT,實現eSIM的空寫、管理及運營。同時與國內外多家運營商達成戰略合作,保障物聯網碎片化應用的支撐,實現業務與場景的貫通,幫助客戶有效降低資費及運營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