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京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北京就業連連受阻后,回到家鄉南陽另謀生路,結果找工作又一再受阻。最后,她作出了一個讓大家吃驚的決定:和農民工一起學習油漆技術。 (3月7日《東方今報》) 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眼球的事情。前些年也有過北大畢業生賣肉的新聞,當時也引起了社會熱議。準備當油漆工的這位研究生,報考的是北大環境學院,在環保成為一個巨大產業的今天,應該說這是一個在就職市場上頗為熱門的專業。這位研究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個人方面的原因。 消息表明,其家鄉的公司頗為欣賞她的才華,但她認為公司的經營理念與其個人理念不符。這種情形在求職過程中是極為正常的,更多的情況下,求職者會選擇讓自己去適應公司,但這位研究生顯然具有極高的理想主義精神,她并不愿意單純為了生計而放棄自己內心的追求,而寧愿選擇從事似乎是與其身份不符的職業。 我想,任何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都不能取代她內心的感受。便如前些年媒體對那位賣肉的北大畢業生采訪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他自己的生活是愉快的。我相信這位“碩士油漆工”的內心也是寧靜的,因為她是有選擇的,只不過她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是更理想的選擇。在固有的思維習慣中,總認為職業是有貴賤之分的,于是職業也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看成是身份的象征。這是對職業理解的一種異化,頗為極端的例子是,有人在美國遇到一位乞丐,與尋常乞丐不同,他具有良好的家境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他說他行乞是在實踐一種哲學。我想,很多人會對這位乞丐的選擇報以尊重,那么同理,為什么我們不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 “碩士油漆工”呢?無論是乞丐還是油漆工,他們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從這個現象出發,有兩點是值得反思的:其一是應該確立怎樣的就業觀念;其二是如何處理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在20多年以前,大學生數量很少,彼時的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這一現象在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之后,已然完全改變了,F在大學教育進入了普及化時代,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畢業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經不那么容易。在這個大背景下,大學生應該適時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從市場需求出發來調整自己的職業定位。近些年來,大學生們的就業觀念轉變還是非常明顯的,北大這位研究生的就業選擇其實就代表了這種轉變。 那么,高校專業設置應該面向短期內的市場還是面向未來呢?對這一點,長期以來教育界存在很大的爭議,從教育的本來理念出發,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但就業的壓力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二者之間應該如何取得平衡,有待不斷的探索。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讓大學生在確認專業時給他們更多的選擇,以往在高校錄取時就會確認學生的專業,但事實上剛高中畢業的年輕人是很難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的。現在有些高校對此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革,即采取大類招生模式,錄取時并不確定學生的專業,而是等到大二階段學生對專業和自己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之后,再來自主確認專業。這一模式顯然能有效減少學生專業選擇與自己人生目標錯位的情形發生,教育主管部門可對此進行深入的調研,總結這一模式的成效,可能的話予以推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就業市場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