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制造業增速持續放緩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 70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億元,年均增長為11.0%。 從當前的制造業環境來看,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大部分企業都在追求理念創新、工藝革新和產品設計,“機器換人”成為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 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可以釋放人力,可以被編程為24小時連續生產,可以助力企業實現更高效的生產力和投資回報。作為智能工廠的中流砥柱,機器人在“制造”到“智造”的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自從2018年后,制造業投資增速從全年的9.5%下滑至今年1-10月的2.6%,尤其是對出口業務依賴較大的行業投資增速普遍回落。5月份后,中國制造業PMI指數已經連續6個月運行在榮枯線以下。 來源:wind,太平洋研究所 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具備工業機器人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速持續放緩,站在風口上的國產機器人,發展密度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日本機器人密度是中國的5倍 據eCPD所了解,當前,我國的制造業轉型與“機器換人”熱潮相伴而生,機器人市場需求開始從“嘗鮮”向“剛需”轉變,國家在鼓勵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同時,企業也馬不停蹄地進行改造升級。 日本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國,從1967年日本從美國引進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算起,機器人產業大概經歷了五個發展期:積累期(1967-1970)、起步期(1970-1980)、高速期(1980-1990)、穩定增長期(1990-2012)、持續增長期(2012-至今)。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1982年沈陽自動化所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機器人產業的開發期,90年代后處于適用期階段,當前機器人產業處于中速發展期,類似于日本90年代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階段。 日本 90 年代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 來源:日本產經省,國金證券研究所 那么,我國機器人產業水平離日本還有多遠呢? 據國金證券研究所測算,2018年中國實際機器人使用密度僅為63臺/萬工人,日本機器人實際使用密度為327臺/萬工人,相比日本有5倍空間。新加坡、韓國、德國、美國的機器人實際使用密度分別為838臺/萬工人、774臺/萬工人、338臺/萬工人、217臺/萬工人,遠遠超出我國。 注:機器人使用密度是指每萬名工人配套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該指標是反映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參數。 2018年各個國家工業機器人密度表 來源:IFR,國金證券研究所 中國作為汽車制造大國,在汽車行業,2018年中國機器人密度為750臺/萬工人,發達國家平均1200臺/萬工人,是中國的1.6倍。 2010-2018年部分國家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增速表 來源:IFR,國金證券研究所 不過,從上述增速表我們也看到,中國從2013年到2018年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提升了1.7倍,按照這個速度預估,2019-2023年提升0.6倍到1200臺/萬工人左右,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在非汽車行業,中國機器人密度為43 臺/萬工人,發達國家機器人密度平均為200臺/萬工人。2013-2018 年,中國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從8臺/萬工人高速增長到43臺/萬工人,增長了4倍,按照這個速度,預估2019-2023 年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可增長 1.3 倍到 100臺/萬工人,離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距離。 2010-2018年部分國家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增速表 來源:IFR,國金證券研究所 探究國產機器人發展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 1、中國制造業增長放緩歸咎于中美貿易摩擦 11月22日,在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稱,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兩國之間貿易增長的萎縮對兩國經濟都不利,也會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巨大沖擊。 今年美國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并接二連三將中國部分高科技企業拉入“實體清單”。 中國是繼加拿大之后第二個美國最主要中間產品的出口國,中國的中間產品占美國市場的15.6%左右。美國全面加征關稅后,導致可能有8%的中國出口產品需要轉換渠道消化。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帶來的風險對中國制造業的運行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對中國機器人企業的間接影響也不容小覷。 2、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的低迷影響自動化發展 汽車和3C作為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2019年產銷量持續下滑。 今年汽車1-10 月累計銷量 1716.34 萬,同比下滑10.9%;智能手機1-10 月累計產量 101559 萬,同比下滑 7.3%。 2017年1月-2019年9月中國乘用車產銷量圖表 來源:中汽協,國金證券研究所 來源:工信部,國金證券研究所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預計2019年與2018年相比下降3%至5%。因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的持續低迷,工業機器人受到的打擊較大。 解析國產機器人四大優勢 1、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具備工業機器人完整產業鏈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和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消費了全球73%的機器人,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機器人制造大國。 近年來,外資不斷在華紛紛建廠布局,擴大中國地區產能。中國機器人產業鏈不斷完善,從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體再到下游系統集成,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國家。 中國是第三個具備工業機器人完整產業鏈國家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按各環節企業數量和競爭力打1-5 分,5 分最高) 依照上述表格的數據計算,日本總分為23,可以說是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國家,韓國總分為20,名列第二,中國和德國總分為19,并列第三。 如今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較為完備,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本體和機器人系統集成,都有不少杰出的企業代表,如下表所示: 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部分代表企業一覽 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國金證券研究所 2、國產機器人因其性價比更受市場歡迎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優勢明顯,這個在國產品牌機器人的價格上得到充分體現。在電子行業,國產五軸機器人的價格僅2萬多元人民幣,焊接機器人售價僅3萬多元人民幣。 中國中小型企業因自動化程度較低和成本預算有限,急需物美價廉的機器人,因此國產品牌如歡顏機器人或弧焊解決方案專家埃斯頓更受歡迎。 目前,外資企業也紛紛利用中國本土資源優勢制造機器人,因此售價也有所降低,例如,發那科在中國的售價比在日本低30%。 3、國產協作機器人領跑國產機器人行業 在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的大背景下,協作機器人作為國產機器人產銷量的重要增長領域,在實現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2019年,國產協作機器人迎來發展機遇,預計到2020年,銷量將達12000臺,市場規模突破13億元。 2014-2020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及同比增長走勢預測 來源:同心智造網 國內協作機器人代表之一遨博,因其產品具有高性價比,在3C和汽車行業預算較低的客戶中頗受歡迎。 4、中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不斷提升 2015年-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不斷提升,從2015年的18%增長到2018年的27%,整個趨勢明顯向上,預計2019年國產機器人國產化率將超 30%。 2015年-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增速表 來源:MIR DATABANK,國金證券研究所 2021年我國機器人密度將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十年前,在機器人領域,中國還屬于潛力巨大的待開發市場,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外資巨頭,攜手國際二線機器人品牌獨占市場鰲頭,國產機器人在夾縫中艱難求生。 十年后,國產機器人異軍突起,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機器人市場,外資品牌地位動搖,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甚至被中國美的收購,國產機器人已經具備跟外資品牌直接競爭的實力。 目前,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正在持續擴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速有所放緩,國產機器人具備完善且低成本的供應鏈,逐步從“供應中國”到“供應全球”進行轉變。 10年前后外資品牌和國產品牌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占比的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年)》顯示,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預計,中國機器人密度將在2021年突破130臺/萬人,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相比發達國家,顯然國產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