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深十多年,很多的年都是在深圳過的。我的印象中,2002年以前深圳過年的人應該還都有印象,一到春節,深圳幾乎變成空城。春節乘坐公交車幾乎是空蕩蕩的,這座城市會突然地變得安靜,連海洋世界、世界之窗和歡樂谷這樣的游樂場所幾乎是一年中最為缺少人氣的淡季。往后就一年年發生變化,留深過年,或是接父母親人來深過年的人逐年增加。似乎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將親人接到這個溫暖的城市度過異鄉歡迎的春節。深圳似乎慢慢變成了打工漂移者的“家鄉”,每個公眾場所,都人群爆滿。 隨著這些年房價高企,中低層打工者的收入增漲完全跟不上房價,甚至是跟不是CPI的增長的情況下,一直是深圳經濟支柱的年輕打工者被社會徹底拋棄。現在的打工一族,靠工資收入根本就不能夠實現買房移居深圳的夢想,甚至是養家(父母、子女)的能力都不足了。房租在農民房都找不到1000元以下的時代,但清潔工、保安或無技能打工者的工資依然維持在千元左右,深圳最低工資定于1200元的時代,一間農民房的月租與一個人的月工資相持的時候,找工者徹底被高房租擊敗。 而那些資深的技工和打工一群,雖然有所增長,達到4千至6千元的階段,與一般的大學生收入相當。我的幾位朋友是機械行業的技工,在深圳都有十年的時間。但公司開出的工資在4K(私企)、6K(大型企業),現在他們也年過三十,需要上養老,下養小。除了生活費、幼兒園學費/學費,租房支出,養父母親支出,他們同樣幾乎無錢可存,更不存在在深圳有任何買房的企圖,F在他們也要被迫離開深圳了,我打聽過其中一個朋友Q,他是一家公司的絕對技術主干,老板一直承諾他們美好的前景,但每年公司的房租增加后,老板都不能兌現承諾。他們公司他這樣的絕對骨干都選擇離開,他是直接和愛人回老家幫熟人去打理企業,很可能是永遠離開他干了十多年的本行。另一個也迫于生計,跳槽至一家大型企業,但待遇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據我所知,在深圳,做機械技工的工資水平在行業惡性競爭的背景下,一個做機工精密加工、甚至是做精密模具的技工,薪資報酬幾乎十年沒有任何成長。在十年前左右,深圳外來的技工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的工作經驗,逐步能夠做出美國、日本、德國那些國家才能做出來的機械產品,為深圳工業生產的成本下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為深圳本土的機工產品出口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而這些技工的能力增長,完全不是靠所謂的學校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工作中不斷地鉆研、偷師積累下來的。他們這些人中,多數是在民間,在所謂的系統之外生存。他們這個行業如大多數其他行業一樣,老板和銷售們賺到了錢,而這些老板賺到錢,多數投資到房產中,買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個人財富得到了積累的同時,依然繼續著“血汗工廠”方式的發展思路。 那位朋友Q的公司,在面臨骨干員工流失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不加薪的情況下去市場招人,三個多月過去了,卻沒有招到一個合適的人。一個月之后,在兩個骨干員工離開后,這家公司面臨的局面極有可能就是關門結業。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選擇。他的老板承認開的工資不夠吸引人,但在廠房租金三面暴漲三倍(從平米月租金10元跳到30幾元),老板自認為給員工加薪的空間已經不大了。再加上市場前景并不樂觀,他作出的選擇是將2011年三月將廠房搬到沙井去,以謀求能夠繼續維持下去。但現在的情況是,除了骨干員工離開造成的影響,其它年輕員工也不愿意選擇跟他一起走,原因是待遇同樣沒吸引力。那些來深幾年的小伙子,比起十多年前來深圳的打工者更沒有耐性,他們這些人更地不斷地跳槽,學到的東西,積累的東西更少。 還有兩位朋友開了模具加工的工廠,去年有接到他們幾次電話,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我的人脈接到業務。市場激烈的競爭讓這些原來發展不錯的工廠,利潤變薄后,企業在沒有高技術人才背景下想去搶高利潤高價值的市場就成為空中樓,沙上塔。現在德國、日本、美國的機械行業又漸漸找回了競爭力。除了富士康等極少數企業繼續保持著強大的加工制造能力,不少機械工廠在互相惡性競爭的趨勢下漸漸失去了生存能力。 我的一位電子行業的朋友曾跟我談過一個故事。蘋果某產品在富士康,又接到同城另一競爭對手B的搶單。蘋果讓B公司先試著做幾個樣品,在收到樣品后,蘋果負責的主管打電話將B公司負責人大罵一頓,稱其沒有技術就不要來談搶單。我想這個故事此人深思的就是,雖然是加工制造的活,但還是需要技術保障的。沒有技術人才,再好的設計圖紙,都只是紙面上的東西。機械行業的加工,跟電子行業的模擬設計類似,長期的經驗積累是其成長中不可跨越的一個鴻溝。 最先提到的朋友Q,十幾歲就開始學徒做技工,到現在從業已經超過18年。按他所說,他老板接到一個單,別人的工廠可能需要多道工序,好幾套設備,他們在兩個車床上就可以做到。另外他手下的細活,保證到他老板可以接到很多同行送過來的活,原因是只有這個行業只有他才能做。現在他離開這個行業,在手藝沒有傳到第二個人手里的時候,也許最終的損失有多大,沒有人可以想像得到。 我身邊那些真正創業的實業家,據我了解真沒有多少在炒房。他們很清楚,一個國家只靠炒房來發展經濟有后果是什么。 深圳某企業N將自己的一個測試中心建于西安,雖然他的主要市場就在深圳。我問他為什么放在西安,他說放在西安,每個測試工程師給個3K就可以了,原因是西安的房價和物價低,元器件性能測試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并不是高端技術或市場時間敏感度高的工作,深圳的工程師每個月至少8K才能留住人,這種事放在西安,工作相對輕松,待遇3K愿意接受的人多了去了。 企業N這樣的老總愿意將工廠投資到內地去,我認為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決策。一方面這些企業的內移將帶動內地經濟和人才的發展,另一方面內地的人才可以本地化就業,不會繼續帶來沿海地區的資源壓力。 可惜的是,現在內地的機工加工企業似乎還看不到成長的跡像,而深圳這樣的沿海地區已經不能再像十年前那樣培養和留住人才。雖然像神州飛船那樣的項目國家可以保障高技術人才的發展機遇和待遇,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其實只能靠一批批的民間技術力量的成長。當畸形的高房價,勢不可擋的高物價將這些成熟的人才一批批地擠出深圳,甚至是擠出珠三角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中國經濟成長的基石就會動搖。 我一直認為,認為高房價成就中國經濟,房產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石的官員和專家們,拆.遷能夠拆出一個新中國的官僚們,他們將會是中國實體經濟真正起飛的罪魁禍首。當實體經濟人才流失并后續無人的狀況持續惡化,中國經濟注定看不到明天。 人才回流了,還會再回來嗎?當這些要通過十多年積累才能沉淀的技術力量失去后,我們又拿什么去跟德國、日本、美國的技術力量做比拼,要知道人家的技術力量可是好幾代,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中國那些十多年的技術積累人才之所以能夠成長,源自于他們從小起受家境所迫去做學徒,到沿海來打工,到各個工廠去學徒,再到中國沿海極為獨特的經濟生態(世界工廠造成世界不同的技術轉移)。當以上這些技術積累背景都消失后,我不敢想像將來的中國工業能夠有繼續崛起的基礎。【轉自一個來深多年的人的親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