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時代,智能制造對市場結構和創新的底層作用,主要通過影響生產過程的最佳規模來實現。屆時,技術會成為約束企業規模的核心力量,內部管理成本對企業規模的支配作用被弱化。企業的最佳規模選擇,在智能制造時代會變得寬松很多。 一、智能制造的技術特征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制造業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技術特征本質上由信息技術的特征決定。不同的是,信息技術的技術特征在制造業方面還出現了如下一些特別的表現: 1.制造技術高度共享 首先,制造企業之間的信息壁壘被打破。 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技術平臺,制造業內共享技術的物理手段已經比較成熟。 再次,制造技術的共享性,加劇了制造技術的多元化,產業鏈內的分工越來越細,網絡化越來越強,內生技術進步效應越來越突出。總體來說,制造技術的高度共享,改變了制造業內部競爭的局面,制造業企業結構趨于扁平化,內部分工加劇,制造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交叉應用越來越多。智能制造的這一特點,從根本上打破了技術壁壘,擴大了技術溢出效應。制造技術高度共享,成為智能制造最大的技術特征,也會對市場結構發生深遠的影響。 2.生產要素組織網絡化 智能制造的另一個特征是生產要素組織的網絡化。據羿戓制造所了解,從要素組織結構看,智能制造與傳統制造的最大不同,是生產要素的可選擇空間呈指數級變大。智能制造時代,對于每一個制造商來說,其面對的技術選擇都不是確定的。與傳統制造商不同的是,智能制造商不必將制造技術限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在全產業鏈尋找合適的技術。在確定技術選擇以后,制造商同樣可以在全產業鏈范圍內,甚至跨產業鏈尋找組織生產要素,包括人才、勞動力、原材料、設計、生產工藝等等。 3.制造過程智能化 制造過程智能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設計過程的智能化; 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技術改進的智能化。 二、市場結構的兩極分化與企業規模 從智能制造的技術特征看,它必然會對市場結構帶來兩方面的重大變化,并最終導致市場結構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智能制造消滅了生產過程中組織的比較優勢,使得這一競爭環節不復存在;另一方面,智能制造讓初始段的制造技術優勢更為明顯。因此,智能制造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場結構的根本性變化。包括: 中間品標準件的超大規模化生產; 制成品的小規模化生產; 企業規模的確定:智能制造對企業規模理論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信息技術革命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費用,企業可以方便高效地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理論上企業的規模應該越來越小,因為市場越來越透明。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技術共享性,打破了技術壁壘的諸多限制,制造商對技術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同質化競爭減少,差異化競爭加劇,以市場換技術的情況逐漸增加,技術獨享變成了技術共享,生產要素組織網絡化,企業生產的規模效益規律被打破。 智能制造市場結構的兩極分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理論對企業規模的認識。標準品大規模定制性生產具有自然壟斷的趨勢,生產規模由初始段技術決定,而不是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的均衡。同時,在制成品市場,小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生產規模越來越小,這又與信息化節約交易費用的推論一致。 三、創新路徑的選擇 在制造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創新的路徑也不相同。智能制造時代,創新的路徑選擇也趨于兩極分化。一方面是標準品的技術躍遷,另一方面是制成品的多元化創新。 1.標準品生產的代際躍遷 據enCE所了解,智能制造時代,標準品的生產技術一經確定,很快就會形成自然壟斷的趨勢。因此,在標準品的生產領域,生產商很難選擇連續性的創新過程。由于生產的規模非常大,生產技術的重置成本很高,所以生產商不會輕易進行微弱的技術創新,只有當技術創新積累到一定程度,創新品能夠產生的效果達到相當可觀的程度,標準品的生產才會采用新技術。因此,在大規模制造的標準品領域,創新往往表現為代際躍遷。技術更新呈現代際發展過程,每一代技術相比于前一代而言,都有較明顯的提升。這一規律在電子信息行業表現得十分明顯,每當信息技術創新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更新換代,從芯片技術到通訊技術,大致都表現出類似規律性。 如果將標準品的含義擴大到更寬的范圍,我們會發現,在汽車制造、通用電器、計算機設備等以大量標準品為原材料的加工領域,創新的代際躍遷也非常明顯。實際上,在這些行業,標準品生產技術的代際躍遷,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制成品技術的代際躍遷。嚴格意義上講,凡是符合大規模標準品生產特征的制造業,在智能制造時代,其創新路徑,大致都會呈現出代際躍遷的特征。例如,智能手機與前一代手機相比,經歷的就是技術的代際躍遷。通訊技術3G到4G,再到5G也是如此。 2.制成品的多元化創新 相較于大規模生產標準品和采用大量標準品進行大規模生產制成品的行業而言,很多制成品制造業的創新則表現為連續性的多元化創新。智能制造在滿足制成品小規模生產的同時,也給小規模生產的創新提供了一個便利。因為生產規模小,生產過程智能化,這給微創新提供了可能性。與大規模標準品定制相比,制成品市場的小規模樣品化定制方式為一些個性化的改進提供了可能性。無論從原材料選取,還是從產品設計方面,只要個性化定制的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更好的改進可能。在實際操作中會發現,接收個性化定制的制造商,往往可以在積累大量的生產經驗以后,總結出更好的更適合某一類人群的產品。這種創新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也不具備可復制性,但特別適合智能制造時代的制成品制造商。例如,基于微信端開發各種微商城設計、淘寶上的模特試衣、抖音上的各種工件制作等,其創新方式五花八門,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又在不斷地產生新的創新。 使用智能化設備進行小規模制成品定制,每個制造商的規模都有限,整個市場的制造商數量很大,每個制造商接納的個性化需要也不一樣,這些不同的需求在整個市場上自由組合,必然催生創新的多元化。由于智能制造過程本身具有很強的自我學習性,在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時,機器學習的結果也不一樣。因此,在豐富的制成品市場,制造商可以看作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群體,雖然他們都使用智能制造技術,但客戶類型五花八門,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各種各樣,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創新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將制成品市場看作是充分競爭的市場,那么這種多元化創新就可以看作是一個連續發生的過程。 四、結語 從技術演進角度看,技術對市場結構和生產規模的影響越來越大,智能制造市場的兩極分化,反映了傳統企業規模理論不再適應新的技術發展的事實。雖然智能制造在原材料和中間品端有趨于壟斷的趨勢,但在制成品方面,市場結構仍然是充分競爭的。制成品市場的充分競爭性,緩解了制造業內部競爭的矛盾,有利于制造業產業鏈向扁平化方向發展,促進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變。智能制造時代,制造業企業的選擇只有兩個:要么做超大規模的標準品生產商;要么做高精尖的差異化制成品生產商。人才的競爭也會集中在制造的前端和末端,中間環節基本實現無人化和智能化。勞動力優勢在智能制造時代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初始端技術優勢或制成品端的差異性技術微創新。智能制造時代,最佳規模將變成一個邊界模糊的概念,企業可以有很多最優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