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分析公司Oxford Economics(牛津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將有2000萬個制造業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或是受到自動化的擠壓而失業。然而,提高自動化也是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
自2000年以來,機器人已經失去了大約170萬個制造業崗位,其中包括歐洲40萬個,美國26萬個,中國55萬個。該公司預測,中國將擁有最多的制造業自動化,到2030年將擁有多達1400萬臺工業機器人。
據估計,如果全球機器人安裝量增加30%,那么全球GDP將增加5兆美元。
該公司表示,平均每個新工業機器人都造成1.6個制造業工作機會消失,其中低技能含量的工作受到影響更大,而這些人力往往易失業、經濟較弱,更容易因機器人而失去工作崗位。
而這些遭到機器人取代而退出制造業的工人,往往會轉入運輸、建筑、維護、辦公室和管理領域獲得新的工作,而這些反過來又容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
據enCE所了解,牛津經濟學說,平均而言,每個增加安裝的機器人在這些較低技能領域幾乎是高技能領域的兩倍,更是導致失業率及加劇了經濟不平等和政治兩極分化。
可看出很多預測,從工廠工人到記者工作,機器人有機會將所有人從工作中解脫出來,白領工作突然容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
但是,這份報告提出了一個更細微的觀點,強調自動化帶來的生產力效益的成長,這意味著許多工作崗位都會被取代而流失。
該報告認為,雖然看到機器人從工廠并進入服務行業,但它仍處于制造階段。特別是在中國產生影響最大,工人隊伍可以被機器取代。工作重復性越高,被取代的風險就越大。
該研究呼吁采取行動,防止收入不平等的破壞性增加。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鼓勵機器人創新的同時,也要確保不會造成社會上新的分歧。呼吁政策制定者、企業領導者、工人和教師,應思考如何發展勞動力技能以適應不斷成長的自動化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