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繞不開的MCU和MPU優缺點問題。MCU(microcontroller,亦稱單片機)和MPU(microprocessor unit,微處理單元)各有優勢。簡單來說,MCU集成大量外設,單線程,成本低,易使用,沒有操作系統。而MPU需要輔助外設,可跑Linux等操作系統,多線程,成本高,使用難度大。既然如此,那么兩者各干各的事,簡單的歸MCU,復雜的歸MPU,大家和平相處,井水不犯河水就好了。 現在的問題是,MCU開始不本分了(MPU或許也有了新想法)。隨著邊緣人工智能應用(如語言控制設備)的興起,過去相對較笨的MCU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是,MCU畢竟容易使用,而且很多人已經熟悉了MCU開發,如果MCU能變得更聰明一些,我們仍然可以將很多重任交給它。 2016年,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推出了STM32H7,基于Arm Cortex-M7內核。在ST公司豐富的MCU產品線當中,STM32H7是性能最強大的高端產品了。然而,ST認為還可以做到更強,于是又推出了STM32H7 Dual Core雙核MCU。 簡單介紹一下這款產品。它擁有兩個內核:Arm Cortex-M7,運行頻率480MHz,最強大的Cortex核心,搭配雙精度FPU、MPU、先進DSP和 L1 cache;Arm Cortex-M4,運行頻率240MHz,同等級實時產品中最佳核心,搭配單精度 FPU、DSP、MPU和ART Accelerator加速器。該產品刷新了MCU高性能紀錄,達到2424 + 800 CoreMark。 ![]() 據意法半導體微控制器事業STM32高性能產品線高級市場經理Renaud BOUZEREAU先生介紹,在實際應用中,兩個內核各司其職。在工業應用中,Cortex-M7內核負責人機界面,Cortex-M4負責通信閘道、馬達控制和傳感器預處理 (人工智能)。在家庭自動化應用中,Cortex-M7負責人工智能神經網路 (模式識別, 自動語音識別),Cortex-M4負責通信閘道和實時界面。 ![]() 連網Kitchen Aid搭配先進人機界面(大尺寸顯示器和語音識別) 顯然,這個雙核STM32H7的功能的確非常強悍。但是,我們的問題是,MCU需要這么強悍嗎?將來STM32產品線還會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嗎? BOUZEREAU先生和意法半導體中國區微控制器事業部市場及應用總監曹錦東先生解答了我們的疑惑。據介紹,STM32H7是基于ST的40nm工藝平臺開發的,前期投入已經很大。ST在這個平臺上開發更多的高性能產品是必然的,更多細分產品的推出可以在較低成本下滿足更多的垂直應用。 曹錦東先生說,高性能并不代表銷售數量會更小;ST追求的是技術的迭代。他舉例說,2012年當ST投入大量資源開發180nm工藝STM32F1的時候,市場上主流的MCU是8位單片機。而現在,32位的Arm內核MCU比比皆是。同理,ST現在投資40nm工藝的STM32H7也是公司前瞻性的戰略。 至于更高性能的STM32產品的走向趨勢,我們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據介紹,在STM32H7雙核之外,ST在歐洲還發布了一款包含雙Cortex-A7內核和Cortex-M4內核的三核心產品,型號稱作STM32MP1。該產品既能滿足客戶對Linux操作系統的需求,同時適用STM32的生態系統;既有強大的運算功能,又具備實施控制功能,是一款MPU+MCU的混合芯片。 綜上所述,ST正在新的40nm工藝平臺上持續布局,包括STM32H7單核、STM32H7雙核和STM32MP1三核產品,性能達到MCU巔峰水平甚至超越MCU進入MPU+MCU的所謂跨界領域。至于市場會更加接受哪一種產品,以及將來高端MCU的演進路線如何,幾年之后回頭再看會更加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