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從政府到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重視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多次重申,也為國內工業互聯網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如今,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從最初的萌芽時期進入到百家爭鳴階段,競爭更加激烈,發展的前景更為廣闊。 政策驅動:“賦能”共識下的產業井噴 在2019年的兩會上,工業互聯網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這也意味著在國家大力推動下的工業互聯網將飛速發展,繼而進入新的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工業互聯網真正迎來了發展“風口期”。 利用工業互聯網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就目前而言,當下的工業互聯網有如下幾個特征。 首先,工業互聯網整體規模顯著提升,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級用戶所認可。 據羿戓制造所了解,據IDC調研結果顯示,84.9% 的中國制造企業正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制造企業戰略核心。 工業互聯網能夠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從本質上看還是因為實體企業自發的需求推動所導致。 換言之,工業互聯網確實解決了實體企業的問題、滿足了實體企業的需求,而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可。 其次,工業互聯網的又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化。 在有關5G對社會的影響中,工業互聯網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5G具有高速率、低延時、大連接的特性,而工業互聯網具有連接多樣性、性能差異化及通信多樣化的特點,而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能產生巨大的威力。 所以,在筆者看來,5G的真正厲害之處不在于幾秒鐘就可以把一部電影下好,而是與能夠賦能工業互聯網,探索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并把工業互聯網應用到更多的場景,以實現各行各業工作效率的提升。 當前全球各國都在積極采取多項舉措發展工業互聯網,我國正面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局面。 工業互聯網是一種連接和計算的技術,可對工業的巨大資源進行優化,創造更大價值,好比工業領域的“淘寶”。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規模約為 5700 億元。在2017到2019年間,預計產業規模將以 18% 的年均增速增長,預計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 4800 億元,2020年時將達到 萬 億元規模。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更換引擎 ”。巨頭們正在把“矛頭”從C(消費者)端轉向B(企業)端,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入互聯網,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目前看來,整個工業互聯網雖然仍然處于上升期間,行業中長期仍是一片藍海。 但實際上,由于門檻較高,頭部玩家已經十分明顯,行業已經成為了BAT、浪潮、華為等巨頭之間的比賽。 依托于頭部企業的技術和行業優勢,打破了我國工業互聯網的軟肋,推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 可以說,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在于利用巨頭的優勢為企業“賦能”,通過新技術或新模式為產業或企業提升生產力,優化生產關系。 而既然是賦能,那就是充當為工業服務的角色。 以自身優勢為“門票”:基礎基因決定入門姿態 正如前面我們所提到的那樣,通過技術進行連接,工業互聯網的世界會形成很多流派,根據提供的基礎設施服務的不同,各路玩家的姿態也有所不同。 阿里和騰訊而言,云是它們的“先頭部隊”。借助自身在C端的積累,通過底層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向不同行業、不同場景進行助力,充當企業級用戶扮演數字化助手。 相對于AT,百度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積累的C端場景基礎相對薄弱些,布局較少,因而在工業互聯網上我們看到它涉及最多的依舊是汽車等百度在“All In AI”以后進軍的領域。 不過對于BAT而言,工業互聯網邏輯與消費互聯網不同。 從表面上看,它們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上涉及的面比較廣,這主要歸結于消費互聯網時代的并購、投資有關,涉及的面足夠廣。 但B端和C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并不是簡單的把過去能力與工業互聯網進行物理嫁接,工業互聯網市場的難度、復雜程度、產業周期都要遠遠高于消費互聯網。 因此,只能說消費互聯網的積累是BAT進軍工業互聯網的“門票”,但入學考試高分不代表升學考試,具體表現如何,還得看它們未來與產業能不能產生化學反應。 制造業代表海爾的工業互聯網強調從“大規模制造”轉向“大規模定制”,以智能制造生產線,按用戶需求提供定制產品。 雖然類似制造業廠商轉型做互聯網有一定的產業理解力,但產業互聯網畢竟還是互聯網,在“基因論”的觀點下轉型去做產業互聯網仍然需要時間去不斷摸索。 不難發現,無論是互聯網企業的BAT,還是制造業領域的海爾,亦或者企業服務市場的原住民浪潮,各家都具備工業互聯網的某一項或多項優勢,然后以自身這一的優勢為切點進入,從而形成了不同類別的“工業互聯網運營商”。 這其中,浪潮相比其他科技公司有更多的制造業經驗,同時相比制造業企業有更全面技術能力。 浪潮在濟南生產服務器的智能工廠,因為裝配了自家的“企業大腦”,兩條柔性生產線能生產上百種定制服務器,并且良品率高達99.6%。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袁誼生表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新興IT技術與工業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構建數字化認知平臺、賦能增值創新平臺以及公共服務平臺,打通整個工業價值鏈,形成工業“淘寶”,才能為推進工業企業轉型帶來助力。‘’ 而浪潮的成功也說明了一點,擁有更多制造業服務經驗的互聯網運營商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建設方面更具有優勢性。 “入門”容易,“畢業”很難 “工業互聯網運營商”對目前行業玩家進行了定位。 目前看來,只要具備產業某一模塊的優勢,就可以以此為切點通過“入門考試”。但要“畢業”,還是很難的。于是乎,很多玩家都采取了突破自身原有基因的方式來進行拓展。 首先,要與自身原有的業務契合。一家公司的走出一條什么樣的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基因如何。像是微軟的基因是操作系統,所以微軟做不好移動互聯網。 其次,to B和to C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工業互聯網的B端市場的難度、復雜程度、產業周期都要遠遠高于消費互聯網的C端市場。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內,不僅這要求作為基礎云服務提供商的企業不僅僅是要有“技術基因”,還要對相關的企業級市場有著充分的了解。 畢竟企業級市場在決策上更為理性,不存在沖動消費的說法,而且更重視產品與自身業務是否真正的協調搭配,能否真正認識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的痛點是什么。此外,對企業級用戶的了解也很關鍵,制造業很多領域所涉及到的技術門檻都非常高且復雜,需要強悍的相關知識功底。 所以,進軍工業互聯網,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對充分地了解B端企業。 當然了,目前工業互聯網全面沖刺的號角才剛剛吹響,不同于消費互聯網時代的贏者通吃,更不會是一個巨頭時代,因為每個領域都有很強的垂直專業性,不可能哪一家公司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誰會成為工業互聯網頭部的20%,讓我們把答案交給時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