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 戴老板 自從移動通信技術問世以來,全球通信行業基本以每10年一個周期的速度迭代,中國在3G上晚了8年,在4G上晚了4年,到了5G差不多跟全球同步,而且技術上擠進全球第一梯隊,這讓國內投資者熱情高漲,紛紛尋覓投資機會。 作為通信行業前分析師,我也在很多場合被問到與5G相關的投資問題。比如1月初參加了一個圈內的5G交流會,我上去演講,把炒3G和4G時的那些“牛股”梳理了一遍,結論是股價怎么炒上去,就會怎么跌下來,聽眾拍手稱贊,說的確不能跟風瞎炒,紛紛來和我加微信。 不過晚上大佬安排去夜總會玩,他們都沒叫我。 我并非信口開河。2G時代(GSM/CDM)中國基本上只有掏錢買單的份兒,甚至華為的GSM設備都需要先“墻外開花”,拿到海外運營商訂單后,才能獲得中國移動訂單。不過到了3G密集投資的2007年到2010年,A股上已經有不少標的,無論是匯源通信、中興通信、烽火還是大唐通信,給投資者帶來最大回報的,主要還是光纖光纜和主設備商。但故事還沒結束,4G很快就來了。 2012年到2015年是4G的熱潮。2012年市場開始有4G牌照發放預期,2013年到2015年有創業板大牛市,但除了光纖光纜板塊和極少數成長股,大部分在二級市場貼著所謂4G標簽的投資標的都坐了過山車。 從3G到4G,漲幅最大的板塊是光纖光纜,除此之外你找不出幾只牛股。拿通信主設備商為例,3家公司里的中興通信就不說了,10年市值原地踏步;大唐通信已經變成了ST大唐,烽火通信算是比較不錯的,但上市18年,累計漲幅只有130%,回報感人。 從3G到4G,中興通信10年市值原地踏步。 而3G、4G熱潮出現時,總會有券商找出一堆諸如“受益于技術變化”“受益于投資規模增長××%”的推薦理由,最后卻發現,這些利好的驅動因素,并沒有讓相關上市公司賺到錢。比如兩家做射頻器件的龍頭公司:大富科技和武漢凡谷,就是典型例子。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都是通信基站里的一個零部件,供應華為、中興等主設備商,都曾被重點推薦,也都曾經漲幅驚人,但如果拉長來看,股價都是坐過山車。 為什么理論上應該受益于3G/4G的公司,最后卻沒能為投資者賺到錢?這跟通信行業的產業鏈模式有關。 整條通信產業鏈,其實就圍繞著兩個中心:通信主設備商(華為、中興、愛立信等)和通信運營商(移動、電信、聯通等),我們的話費先是流到運營商手里,再被運營商分配,大部分都流到通信主設備商那里,然后主設備商再做分配,形成一個產業生態。 這種結構下,就會出現3種博弈: 第一,主設備商和運營商之間的博弈。在中國,這個博弈差不多是5vs3,即5家設備商跟3家運營商打交道。由于運營商數量有限,且采用獨特的集中采購模式(全國統一招標),5家設備商之間的競爭非常充分,經常打慘烈的價格戰。 這就意味著行業會出現經典的731結構:行業龍頭賺70%的利潤,老二賺20%的利潤,剩下的賺10%的利潤。這就是為什么3G、4G、5G都是華為賺走了行業大部分的利潤,第三梯隊的烽火通信和大唐電信基本不掙錢甚至虧損; 第二,運營商和其他供應商之間的博弈。如果說主設備商尚可以跟運營商一戰,其他供應商則根本沒多少還手的能力。在強勢的運營商面前,供應商很難有超額的利潤,除非是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但這類企業少之又少。 光纖光纜算是一個典型。2011年之前,大多數中國的光纖光纜企業都沒有核心的光棒(光纖上游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行業本質上是一個低端加工業,利潤寡薄。以亨通光電為例,2003年上市,之后10年股價都沒怎么動過。 2012年之后,幾家龍頭公司逐漸掌握了核心的光棒技術,國外對手便用降價來打壓,該行業利潤仍然寡薄。直到2015年,中國對進口光棒實行反傾銷,使國內出現了光棒的供給缺口,這才讓龍頭光纖光纜企業賺到利潤。 因此通信行業光看需求還不夠,光纖光纜的需求幾十年里擴張了上萬倍,即使過去10年也是以年化20%的速度在增長,但廠商能夠賺到錢,還是要看供給。當然,由于運營商都是國企,因此也有不少靠非市場化途徑賺到錢的公司,這里就不提了。 第三,主設備商和供應商之間的博弈。這個博弈態勢跟上個類似:在通信主設備商的強勢下,供應商很難有超額利潤,除非能夠跟著客戶一起創新。華為的競爭力很強,但華為、中興的供應鏈壓價能力也不是吃素的,前面提到的大富科技和武漢凡谷就是典型案例。 綜上所述,在行業獨特的結構下,只有少數主設備商(不上市的那家)和極少數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商才能賺到錢。如果僅憑需求的邏輯(例如:5G將帶來×××的巨大投資)去觀察整個行業,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 5G的機會不在于5G本身,就好比4G的機會不在4G本身一樣。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4G催生出巨大的流量,孵化出之前從未有過的移動互聯網生態,4G的機會不在于運營商的投資,而在于網絡建起來之后那些受益于流量紅利的應用場景,最大的機會不在二級市場,而在一級市場。 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假設現在網絡還停留的3G時代,抖音能否做起來?看看微視的發展過程就不難知道答案。 而5G到來之后,會帶來更加恐怖的生態塑造能力:速度快100倍并不是關鍵,連接數增加10倍和網絡時延減少90%,才是核心變量,物聯網、車聯網、無人駕駛等技術將被極大推動。如果說4G是在修路,5G就是在造城。 那些目前由于流量、網速、連接數、時延等原因做不起來的應用或場景,可能是更好的觀察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