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美韓兩國占據主導,中國作為“后生”,奮起直追。年前(11月29日),《經濟學人》甚至將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提升到“芯片大戰”的地位,稱“中美在角逐世界主導權”。 經濟學人封面 而另一方面,曾在半導體行業有所作為的日本,近年來似乎存在感全無。根據美國IC Insights、高德納(Gartner)兩家分析機構數據顯示,1990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份額達到49%;到了2018年,世界前10大半導體企業中,已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身影。 2月22日,《日本經濟新聞》資深編輯西條都夫發表社論,總結了日本半導體產業落敗的4個原因:“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經營者能力不足”、“強烈的閉門主義”以及“偏重技術、輕視營銷”。 首先,“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 文章指出,如今日本國內排名靠前的半導體企業,最初大部分都是綜合電子企業中的一個部門,“最初作為一種業務孵化機制充分發揮了功能”。但隨著半導體業務擴大,在其需要作出迅速且果斷的決斷時,這種機制一下子變為枷鎖。 資深分析師、如今擔任日立制作所外部董事的山本高稔表示,“擁有各種各樣業務的綜合性企業的經營速度已經行不通。投資決斷經常要慢上幾步,規模也小,結果在競爭中被甩開”。 其次,“經營者能力不足”。 日本爾必達存儲器前社長坂本幸雄認為,半導體這種“逐鹿全球市場”的行業,需要企業一把手親自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如有必要就飛赴當地展開直接談判。這需要相應的人脈和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坂本幸雄指出日本企業管理層的行動力不足,后者關注焦點偏重于“日本企業之間的競爭”。 第三點,日本企業具有“強烈的閉門主義”。 分析師出身的東京理科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若林秀樹,對此表示認同。美國高通等自身沒有工廠的“無廠企業(指fabless)”以知識產權為基礎,擴大知識產權的手段是收購初創企業。類似于制藥巨頭為了獲得候選新藥而不斷收購新創企業。“但日本企業由于畏難情緒等影響,拒絕收購,拘泥于自主技術。這就是日本沒有誕生強有力的‘無廠企業’的原因”。 最后是“偏重技術、輕視營銷”的弊端。 一位曾在東芝任職的人士表示,“自2000年前后起,競爭的規則發生改變”。半導體市場不再是只要通過微細化技術領先就能取勝,與戰略性客戶齊心協力拓展用途、創造需求的努力變得重要,但日本包括經濟產業省在內,對變化比較遲鈍。雖然推出一些官民共同的技術開發項目,但未能對“日之丸半導體(爾必達整合NEC和日立存儲器部門成立的DRAM制造商)”的東山再起作出貢獻,或許是因為競爭的重心已經并非技術。 在日本,有句俗話叫“逃掉的魚才是最大的”。西條都夫對應日本半導體領域,稱這可以譯為“失去的才是最美好的”。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半導體世界市場規模僅為約500億美元,而2018年則增長至接近10倍的4779億美元。 圖自Statista 數據來源:WSTS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表示,“如果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那么半導體就相當于內燃機”,半導體可以定位為數字社會的核心技術。不僅是民生,半導體在國防上也有很強的戰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