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當今時代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以精益制造體系為基礎,通過設計、供應鏈、制造、質量控制、銷售、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實現最優的質量、成本和交貨期。 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制造業制造模式、制造流程、制造手段和生態系統等重大變革。智能制造是當今時代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以精益制造體系為基礎,通過設計、供應鏈、制造、質量控制、銷售、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實現最優的質量、成本和交貨期。 據羿戓智能制造所了解,制造企業,尤其是離散制造企業,制造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由于行業差別,發展階段差別,企業的制造體系現狀千差萬別,但是總體來說,制造企業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制造體系不完善,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如下圖所示,我們認為,智能制造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更為符合多數制造企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1)初級精益制造。通過實施精益生產項目,明確企業的方向和目標,構建較為完善的產品研發設計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生產管理體系,廠房布局綜合考慮物料流、人流和信息流,以及工廠環境、作業空間和人員安全等要素,總體物流順暢,盡量實現一個流生產,大大減少在制品數量,明顯縮短生產周期,達到初步精益工廠的水平。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精益生產理解為一種生產模式,應從本質上理解精益生產是以質量、成本、交貨期為最優化目標的生產體系。 。2)數字化制造。在初級精益制造階段的基礎上,采用自動化技術、信息化技術等實現精益生產線和物流系統的自動化、信息化,以產品設計、工藝信息、制造過程信息的數字化為龍頭,逐步實現數字化制造。決策數據的透明化,進一步提升制造體系的精益化水平。當然,在這個階段,可能采用部分單元智能裝備,但企業全局狀態的主流仍為數字化。 (3)智能制造。在制造體系精益化、數字化以及單元裝備智能化的基礎上,采用信息物理系統、大數據決策、人工智能等技術,以更優的質量、成本、交貨期為目標,真正實現制造系統的全局智能化。 “智能制造”無疑是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手段。不少行業龍頭企業實施了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也有不少企業實施了信息化(ERP、MES 等)項目,或者在部分車間、生產線、工位實現了自動化,或者設備聯網了。然而,也有些企業在自動化或“機器換人”推進過程中,發現生產線實現自動化了,卻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生產自動化實現了卻造成了在制品庫存變大了、車間物流不暢了;或者1-2年前投入使用的某產品專用自動化生產線由于產品訂單的減少導致生產任務減少,甚至面臨該生產線完全停用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沒有充分考慮智能制造的前瞻性、系統性和柔性化。 智能制造的前瞻性是指企業產品市場和智能制造發展的前瞻性。 (1)產品市場的前瞻性。在開始智能制造規劃前,應做好未來 3-5 年或更長的產品市場預測,根據產品制造需求預測設計規劃車間、生產線、物流系統等,切忌僅僅針對當前產品的產量和產能需求研發設計自動化生產,存在市場變化導致生產線閑置的重大風險。 (2)智能制造發展的前瞻性。在智能制造規劃中,清晰定義實施智能制造三個階段的時間節點,深刻認識未來數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階段的特征,以質量、成本、交貨期為優化目標,在初級精益制造階段充分做好技術研發、設計、制造、物流、供應鏈、質量體系等基礎工作。 智能制造的系統性是指產品生命周期的系統性和制造體系的系統性。智能制造既要充分考慮設計、供應鏈、制造、質量控制、銷售、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也要充分考慮企業級、車間級和生產線的系統性,否則就容易出現自動化孤島的現象,自動化效果大打折扣。 智能制造的柔性化包括生產單元、生產線和車間三個層面的柔性化。有些企業從當前產品和產能需求出發開發使用專用制造設備和物流設備,存在產品型號適應性差,表面上看好像投資成本低,但是存在產品變化導致專用設備閑置的風險。如上圖所示,我們采用六軸工業機器人、AGV 和數控機床構成了柔性制造系統,大大提高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加工適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