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改用純有機的磷光發光體(phosphorescent emitters),固態照明成本將可大幅降低;一個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團隊聲稱,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首見的純有機化合物樣本,而且成本超低,亮度與色彩調節能力也媲美金屬摻雜(metal-doped)發光體。 與熒光(fluorescence)材料不同,磷光材料不會立即重新放出所吸收的輻射,而是在原始激發(original excitation)之后,還會持續發光幾個小時;這種特性在過去只有在摻雜金屬的化合物中見過,也就是有機金屬化合物(organometallics)。 而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所開發的這種不含金屬的有機化合物,在吸收了超紫外光之后,可呈現白色的可見光,以及藍、綠、黃、橘色的輻射光。該校教授Jinsang Kim表示:“這是有機物質能與有機金屬化合物在亮度與色彩調節能力方面媲美的首例。” 這種創新的化合物是一種芳香羰基化合物(aromatic carbonyls),會與晶體內的鹵素(halogens)形成強力鍵合,讓分子被緊密地包裹,從而抑制化合過程中的振動與發熱損失,并產生強而可調的磷光。其色彩取決于化學配方,量子產率(quantum yields)約55%。 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所開發出的有機磷光材料,能藉由超紫外光觸發出藍色與橘色光(照片由蜜密西根大學工程學院Marcin Szczepanski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