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新中國前三十年集成電路事業的趕超發展,有幾點經驗值得今天學習(專業研究產業問題的學者鐵流對此有很好的總結,筆者也頗為認同,以下部分參考了其文中的一些觀點或論述): A.是堅持自主研發的趕超路線。 貫穿前三十年技術進步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50年代,即使我國已經引進了蘇聯的技術資料,依舊保留自己的技術研發團隊,例如夏培肅于1954年即著手基本邏輯電路的設計、試驗和運算器、控制器的邏輯設計,這為我國同蘇聯交惡后自主研制計算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中國的科研工作人員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技術攻關。從有國外留學經驗的老科學家,到共和國自己培養的年輕科研人員,都發揮了極大創造力,例如前述25歲就研發出“隔離-阻塞振蕩器”,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的康鵬。 這一時期,中國也抓住有利時機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充分消化吸收。但無論是50年代末引進蘇聯技術資料,還是70年代通過特殊渠道少量購買歐美先進設備,走的是都“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舉一反三”的路線,技術引進不僅沒對自主技術造成沖擊,反而使其融入自己的工業體系中,使中國自主技術更上一層樓。 B.是重視科研投入和科研人才培養。 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依靠“高積累、低消費”的方式集中大量資源用于國家工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防技術研發,一代人吃兩代人的苦,將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擁有核武器的世界第六大工業國,計算機、集成電路這樣的高科技產業也從無到有,發展壯大。 C.是全國統籌協作的研發模式。 從前述列舉的重大成就來看,當時的科研單位雖然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在重大問題的攻堅上卻是協同作戰和成功共享的。在全國統籌協作的舉國體制下,各個單位互幫互助,以集中全國科研力量攻堅克難的方式解決了科研道路一個個難題。國家還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會,方便各單位進行技術交流。 正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公有制體制的保障下,我國計算機和集成電路事業在前三十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 中國是否符合市場規律、發展現狀及展望探討了產業的現在以及未來。如何走下去? 國際機構IHS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的銷售額達3530億美元,中國占比45%。擁有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全球半導體公司營收前20大的企業中卻找不到的名字。周子學指出,我們的產業仍然弱小,擁有諸多問題。 首先,中國沒有進入全球前20的企業,無論在CPU、邏輯電路、存儲器、設備、材料等領域,都沒有足夠競爭力的企業走在前面,所以不能說中國有競爭力。 第二,過度宣傳引起了先進國家和地區對中國不必要的警覺。自媒體過度吹捧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誤導了海內外行業人士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認知,跟引起先進國家不必要的警覺。中國仍處于發展前期,只是目前有一些趨勢性的好企業在向前發展,我們還需要扎實做事,埋頭苦干,過度宣只會引起其他方面不利的問題,這種不利已經給我們帶來很多阻礙。 第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不夠集中,資源分散。制造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規模化的產業,需要持續的大規模投入。一條14nm生產線的建設投入超過50億美元,工藝研發投入還要超過10億美元,設計業遍地開花的形式不符合制造業的產業發展規律。周子學呼吁應該讓有競爭力的企業去做,地方政府除了觀察企業的積極性,還要有能力去做。 第四,還有許多優惠政策需要國家貫徹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