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戰略布局芯片自主研發,阿里巴巴在2018云棲大會公布的這則消息引發行業熱議。 “平頭哥”整合了阿里此前收購的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阿里巴巴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接受新華網采訪表示,阿里做芯片的邏輯是瞄準下一代算法要用到的芯片,不是別人有了芯片,阿里照著它的樣子做一個,而是要做得更好。 阿里是自研芯片的大客戶 芯片門類多達上千種,阿里所要研發的芯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另一類是端上芯片。這背后的邏輯是解決數據從哪里來,又是怎么被處理的問題。 張建鋒認為,可以供自己使用,這是阿里做這兩類芯片的一大優勢,“如果自己不是客戶,很難把生態養起來”。這就和蘋果、華為自己做芯片一個道理,因為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客戶,所以做與自身業務需求相關的芯片就有很大優勢。 除自身需求外,在張建鋒看來,阿里的另一個優勢是了解云上客戶的訴求。如今,芯片正呈現軟件、硬件融合趨勢,以前拿來即用的思路已行不通。“芯片公司不知道云上客戶是怎樣的,我們知道客戶要什么樣的負載,所以我們可以把算法做很大修改之后,變成芯片的一部分。”張建鋒說。 制造芯片的過程,一般認為已無難解的科學障礙,而能否形成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這才是公認的決定芯片生命力的關鍵。 “阿里自帶生態,這是我們最大的不一樣。”張建鋒說,阿里可以對芯片做各種驗證,不像純粹的研究機構為了做而做,阿里擁有足夠豐富的應用場景。 量子芯片開拓未來生存空間 在阿里整個芯片布局中,超導量子芯片屬于未知挑戰最大的領域。 量子計算為何重要?張建鋒打比方說,有量子計算和沒量子計算的差別,好比別人用計算器,你在用算盤。“這是科技的基礎,所以整個差距都會被拉開。”張建鋒認為,下一步找到大規模提升算力的方向,對企業、對國家都相當重要。換句話說,今天的阿里,并非突然高調宣布加入量子計算硬件行列,而是事關企業十年、二十年后的生存空間。 角逐量子硬件,阿里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今年5月,達摩院量子實驗室宣布成功研制量子電路模擬器“太章”,率先成功模擬了81比特40層谷歌隨機量子電路。 張建鋒表示,布局量子芯片,阿里考慮得非常清楚:第一,量子計算團隊是不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團隊;第二,看準方向后,有沒有能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定進展并做評估;第三,理性看待量子計算和經典計算,阿里有自己的優勢,可以把兩者融為一體。 對于量子計算,阿里抱有更長遠打算。“我們對量子芯片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做投入,因為它要面臨很多科學問題尚未解決。”張建鋒說,阿里既要做量子芯片,又要掌握具備應用價值的算法,這需要一定周期。 達摩院要走出自己的模式 作為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的核心組成機構,自去年10月成立以來,達摩院已開始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并啟動了200多個科研合作項目。 張建鋒介紹,達摩院關注底層算法算力和大數據處理,提升計算力、獲取豐富的數據,就與新提出的芯片戰略密切相關。阿里擁有新零售、科技金融、云計算、物流等眾多業務板塊,將為達摩院接下來的研究提供重要實驗基礎。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對達摩院的發展提出三個要求,“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必須面向未來、用科技解決未來問題”。 作為首任院長,張建鋒希望未來的達摩院能夠走出自己的模式,做到“與眾不同”,要把普通的事情做得和別人不一樣。“我們要獨立的思考,要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方向,不是說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按計劃,達摩院將以新成立的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為核心,構建自己的芯片戰略。明年年中,將產出各類指標全球領先的第一款神經網絡芯片,并在兩三年內打造一款真正的量子芯片。 |